政府购买服务实行“多元抚慰”
威海文登区探索优抚工作新模式
当前,面对民政系统人手不足,而优抚对象情况复杂这一突出矛盾,如何创新工作模式,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政优抚工作,成为一道重要的民生课题。2014年以来,威海市文登区民政局从构建区镇村三级网络入手,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强了对1.3万多名辖区优抚对象的管理与服务,及时沟通政策信息,化解矛盾怨气,为探索优抚新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
优抚对象是优待对象和抚恤对象的统称。根据我国《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服现役或者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以及复员军人、退伍军人、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现役军人家属统称为优抚对象,按规定享受抚恤优待。目前,我国现有优抚对象人数约有3900万人。
但近年来,传统的优抚工作模式与现实需求之间矛盾日益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村居一级缺乏有效组织机构,存在管理盲区。二是信息畅通程度低,容易造成误解和矛盾。优抚对象对政策信息关注非常大,但往往由于信息不畅、传达时效慢,引发优抚对象猜疑,形成不稳定因素。三是由于优抚对象居住分散,反馈问题处理往往“慢半拍”,容易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造成工作被动。天福街道办事处民政科科长刘红涛说,社区内现有工作人员5人,却要面对456名优抚对象,根本忙不过来。
据文登区民政局副局长陈志明介绍,文登区去年以来构建起三级服务管理体系。在区一级,建立了100平方米的优抚对象服务中心,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用了3名工作人员,负责全区优抚工作的统筹协调、咨询服务和问题反馈处理等,打造了开展服务的“大脑中枢”;在镇街一级,设立了优抚对象服务分中心,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3名,负责辖区内优抚对象的信息核查、报告、传达等;在村一级,以覆盖50人左右为标准,设立了203个村级优抚对象服务站,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设一名联络员,一年一聘,为优抚对象提供直接、便捷的“管家服务”。
借助这一体系,在区服务中心建立了优抚对象信息管理系统,对“优抚档案、补助金管理、来电显示、生日提示、联络员网络”等内容进行分模块管理。在中心,只要优抚对象打来电话,工作人员能及时连接档案、准确称呼,大大拉近了与来电人的距离。通过“优抚之声”信息平台,文登区民政局还定期向全区优抚对象发送手机短信,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款项查询、日常关怀、诉求解答等系列化服务。平台开通以来,已发布各类短信100多条、70多万人次。
如何破解小民政与大服务的矛盾?文登作为革命老区,优抚对象数量较多,1.3万多名优抚对象主要散布在14镇街745个村居。长期以来,由于民政编制有限,从事优抚工作人手少,区级优抚科只有3名工作人员,各镇街也就一、两个人,加上手段落后、管理粗放,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疲于应付。
过去,优抚方式较为单一,走访慰问主要在传统节日和年终,而且重点轻面,往往选择伤残度高、年龄大的优抚对象进行重点走访,根本顾及不到面上。能够做到“普洒细雨”的“一卡通”,在社会化发放抚恤款同时,却忽视了过去当面领取时咨询政策、反映自身诉求等优点,使优抚对象的荣誉感下降。
为解决这一问题,文登区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聘用工作人员300多人,促进了民政向服务型机关转变。在天福办事处凉水湾社区优抚对象服务站,联络员丛凤兰告诉记者,这个服务站就建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她是村里的妇女主任。社区内现在优抚对象35名,每月都要走访一次。64岁的优抚对象丛成果因脑出血,走路不便,没法干活。他对记者说:“每次上边组织慰问活动,拄着拐杖我也参加。我属志愿兵,上级没忘记咱老兵,心里挺高兴。”
通过联络员的“面对面”沟通交流,不但可以当面说明上级新的抚恤政策变化,更主要的是拉近了政府与优抚对象的感情距离,及时解决了一些优抚对象的疑难问题。2014年以来,文登区共接到优抚对象反映诉求120件,化解矛盾纠纷47起。
文登市民政局局长徐文建认为,文登民政工作实现了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打造了社会管理“稳压器”。而且,实现了由“单一抚恤”向“多元抚慰”的转变,搭建了党群“连心桥”。文登区民政局优抚科科长于水铭说,通过创新优抚工作模式,建立了常态化、普惠制、人性化的关爱机制,变以往“坐等咨询”为“主动服务”,让联络员走进每位优抚对象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倾听他们的诉求,传递党委政府的问候和祝福,使他们普遍感到这是一种政治待遇,觉得未被遗忘,深感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