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购买服务将走向精细化

19.05.2015  13:20

本报报道,记者日前从市残疾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获悉,东莞市0~6周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补助发放方式有变化,从今年5月份起,将以往的补助资金发至康复机构改为发放“代用券”,家长一年最多有10次选择机会,选择不同的康复机构。

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补助,实质上属于政府向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而补助方式由发至机构变为发放“代用券”,其实是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创新。换言之,如果说在政府职能转变背景下,政府购买服务是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创新,那么,投放公共资源方式更加精细化,就是创新之后的“二次创新”。

在社会治理领域,政府购买服务已经被引入东莞多年,逐渐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的常态方式之一,不过,这种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公共资源投入效率不高,对于一些项目来说,钱投进去之后,效果如何、服务对象是否真正受惠,恐怕没有人说得请;其次,难免形成相对固化的资源分配格局,难免出现一些社会组织长期把持相关申请项目的现象,在此基础上,一些社会组织逐渐形成靠吃补助生存的惰性,缺乏提升服务质量、拓展其他资源渠道的动力。

以发放康复训练“代用券”为代表,政府购买服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破解上述问题有积极意义。以发放“代用券”为例,其实就是在“政府-康复机构-服务对象”之间,通过灵活而精准的公共资源投放,形成了一个可以动态监测和反馈环节,进而刺激此类组织的活力,让公共资金投入真正有效。一方面,定向为服务对象发放“代用券”,而且只有在其使用之后才能事实冲抵补助资金,这就提高了政府补助的精准度和效率;另一方面,“代用券”允许甚至鼓励服务对象“用脚投票”,这就激发康复机构竞争力,通过加强全行业竞争活力,来提升服务水平。

可以说,实施政府购买服务之初,主要策略是“放水养鱼”,而经过多年的积淀,现在就是要通过精细化管理,逐渐解决社会组织领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问题,推动政府购买服务走向高级阶段,从“要购买”到“怎么购买”,从粗放化管理到精细化管理,从之前的“公益创投”、社工购买模式之变等,到现在的康复训练“代用券”,政府购买服务逐渐走向精细化管理,这种方向性策略应该在更大范围内扩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