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最美医患故事】久住医院,医生护士成了亲人

21.05.2014  10:17

              广东省人民医院东病区住着很多老年病人,平均年龄90岁,最年轻的也80多岁了。住院久了,老年病人和家属们对医护人员由了解到理解,也从心里对他们心生感激。

  他们之间,有着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小故事。

  住在医院6年,她成了病房“管理员”

  陈雪涛的老伴符史是广东省人民医院东病区的老病号,第一次住进来,是汶川地震那一年。至今,老伴已反复住院长达6年。老两口感情很好,老伴一住院,陈姨就全天陪护着,也住在病房里。

  老伴92岁,是个“老革命”,年轻时落下了伤痛,晚年更是一身病,高血压、气管炎、帕金森、脑梗死、骨折等,陈姨说,老伴吃饭、走路、说话“三不会”。

  老年人病多,陈姨也一样。她虽然不是这个病区的病人,但“被他们抢救过多次了”!陈姨说,每次都是病区的负责人张丽主任安排,“她是我的救命恩人”!

  在医院时间久了,陈姨和这里的医生、护士都有了感情,哪个医生两天没看见,她就四处打听,“不会调走了吧?”直到知道是出差了才放心。平时有患者对医护人员话说重了,她会“受不了”,马上站出来帮医生和护士说话!

  住在医院,看着医生护士天天忙前忙后,陈姨感觉挺过意不去,“爱管闲事”的她就自愿当起了楼层病房的“管理员”,一旦发现有人拿了医院的东西,她就第一时间告诉护士长,有时还上前悄悄劝说,“公家的东西不能动”,“大家都应该把这里当成家”!

  每逢过年过节,她组织病友谢医生

  广东省人民医院东病区里,还有个热心的于阿姨。于阿姨今年已80多岁了,也是陪住院的老伴的。老伴姓韩,今年已91岁了。十多年前,韩老因大面积脑梗导致偏瘫,长期住在医院里,于阿姨就经常住在医院照顾老伴。看到医生、护士整天在病床前忙前忙后,她也想帮些忙。

  韩老年纪大了,主要靠鼻饲吸收营养,此前营养师一遍遍地教于阿姨操作鼻饲喂食。她学会后,主动义务地教会刚来的病人家属。

  当医患之间的信任建立起来了,患者就对医生产生了依赖。现在,于阿姨把张丽主任当成了亲人,儿女有病都会找她咨询。春节包饺子,她也不忘带一些到医院,分给值班的医生、护士们吃。

  每年过春节、端午等节日,于阿姨都会发动病区的病友买些糖果、饼干等,带回来送给医护人员,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倔脾气改态度,他住院只认“张医生”

  病区负责人张丽主任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个牌匾,上面写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块牌匾是患者何明和他的家人送的。

  何明是位百岁老人,他与张丽主任的缘分,可谓“不打不相识”。

  何老是出了名的倔脾气,以前服药从不按医生要求,检查也不做。

  何老是十多年前住进医院的。刚来时,对医护人员的话“油盐不进”。住院前,他患有高血压,晚上吃了药,有时早上起床量血压,血压会偏高。有人告诉他,如果早点吃药指标就会好一些。于是他养成了一个坏习惯,晚上睡觉时定下闹钟,半夜两点时起来吃降压药!

  这一习惯给他的健康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晚上睡不好觉,不仅血压难以控制,其他疾病也来了,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大。家人只好把他送到了医院。

  给何老看病的正是张丽主任。张丽告诉他,现在的降压药都是长效药,晚上睡前吃过后,没必要半夜起床再吃。何老一听就不高兴了:“你年纪轻轻的,我为什么听你的话?!”医护人员多劝两句,他的脾气更大:“你们怎么总与我作对?!”

  和何老经过长期“斗争”,张丽摸到了他的脾气:何老是讲原则的,要他信任你才行。于是张丽耐心“请求”他,“您不妨先照我说的试一试,如果不行再按照您说的办如何?”

  何老将信将疑地妥协了,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晚上不再起床,休息就好了,身体状况得以改善,血压也控制住了。这下,何老再没脾气了,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对张丽也万般信任了。

  何老年事已高,每年都会因小毛病住一阵子医院。但他只认张丽,“住院哪都不去,一定要找‘张医生’”!

羊城晚报记者 夏杨 通讯员 郝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