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故事】欧阳杏蓬:用文字表达对世界的见解

21.07.2017  17:41

 

对读书的喜爱、对生活的感悟、对创作的追求,让我感觉生活中留有希望。”谈到读书和写作的意义,欧阳杏蓬如此说。

家人围炉夜谈成难忘的启蒙

2017年4月,由欧阳杏蓬创作的《我们东干脚》一书正式出版,这是一本乡土味和地域性都很强的散文集,它从家乡的风景、人事、生活变化、个人感受等方面,记录一个中国村庄经历的一个时代的变迁。欧阳杏蓬告诉记者,这本书的内容就是他最真实的感悟。

1970年3月,欧阳杏蓬出生在湖南永州东干脚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农民,叔叔在乡下教书,两人都是爱书爱生活之人。在欧阳杏蓬的印象中,一到晚上家里人就会围坐在炉火旁,父亲就开始讲故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说岳全传、薛仁贵征西等历史英雄故事。”欧阳杏蓬回忆说,大人们还会一起讨论生活、生产的一些琐事,年幼的他静坐一旁仔细地听。“大人们谈话的内容激发了我对生活的好奇,也促使我通过读书去实现自我的再启蒙。

上初中后,欧阳杏蓬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爱好,喜欢读鲁迅、郁达夫、沈从文的书籍。欧阳杏蓬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他模仿顾城写诗的风格,创作的第一篇散文诗《春天的路》发表在当地刊物。“我第一次领到的稿费是5元,这对于一个小孩来讲就是极大的鼓舞。

打工经历成为创作的源泉

欧阳杏蓬爱创作,但在当时的生活背景下,创作并不能满足温饱。于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欧阳杏蓬从家乡来到了广东。

欧阳杏蓬先后辗转在汕头、东莞、深圳谋生,后来落脚广州。“刚到广东时,一个熟人也没有,生活十分艰难,我先后干过建筑、装卸、采石、搬运等工作。”欧阳杏蓬表示,因为爱好文学,打工之余喜欢看书、坚持写作。

欧阳杏蓬开始有意识地记录在打工时的所见所闻,通过散文传达一些特殊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后来收进《以孤独的名义》的《出租屋》《异乡黄昏最动人》等文章,都是欧阳杏蓬当时的个人生活感受。欧阳杏蓬坚持创作,作品陆续在《汕头日报》《潮阳文艺》《特区晚报》《外来工》等报刊上刊登,在当地引起了一些注意,被坊间称之为“打工散文”代表性人物。

用文字为外来工群体发声

如果说欧阳杏蓬早期的文章大多只写个人感受,很少关注整个群体的现状,随着阅历和感悟的丰富,欧阳杏蓬开始关注外来工群体的状态,述说着打工者们生活的艰辛,同时也抒发了打工者们的理想和追求。

欧阳杏蓬曾在文章里面描写过当年户籍问题带给外来工的深刻心理阴影,如《深圳:一条大路上的海阔天空》,他的文字不仅融入了作者的真实情感,也对城市地理、城市生活、农民工生活作了独特的描述,写出了真实而又细腻的心路历程和灵魂深处的冲突。“这都是我当时内心的迷茫和博弈,阅读、思考和写作让我直面生活的这一面,我很感恩。”欧阳杏蓬说。

在广州定居后,欧阳杏蓬尝试用笔触去描述他能感知到的城市变迁,在2013年出版的《现实之境》中,开篇的《新市墟》就是刻画了欧阳杏蓬所看见的市井画面。“每天上下班都会经过新市墟,小摊小贩、平头百姓、城管交警,一切都是那么的鲜活。”欧阳杏蓬将现代市井生活百态都用文字呈现出来。“很注重题材的选择、语言的锻炼和写作的视角,思想独特,不人云亦云。”著名评论人房照如此评价欧阳杏蓬的写作。

或许阅读、写作不能维持生计,但人总要有自己的坚守。”欧阳杏蓬表示,不管工作多忙,每天都会坚持阅读,案头常年放有鲁迅等名作家的代表作,也会关注新进打工作家的作品。他认为自己一手故乡,一手他乡,一边写湖南,一边写广东,一边写城市变迁,一边写群体百态,希望读者能够对自己的文字产生共鸣,从而多角度地感悟生活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