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还46年前医疗费 故事“续曲”更待追寻

14.12.2018  10:11

  ■ 斯涵涵

  1972年,张贵芬的儿子因痢疾而拉肚子、高烧不退,家中却凑不齐66.22元的住院费。贵州省人民医院先治好了孩子的病,随后将账单寄到张贵芬家里。最近,老人偶然发现这张欠费单,专程坐了两小时公交来到医院,执意留下300元……她说:“人生在世,不该得的就不应该得,欠的账应该还得清清楚楚。”

  在医闹不断的背景下,从医院逃费或住院老赖的新闻屡见报端,让救死扶伤的医院叫苦不迭。七旬老人张贵芬补缴46年前的医疗费犹如寒冬里的暖风,令人倍感温馨。

  实际上,张贵芬有着很多“理由”不必还款:这笔隔年账,连医院都已不再登记在册,从未有人催讨;自己逐渐衰老,也早不记得这笔欠款、自己家庭依然不富裕……然而,当老人偶然翻出46年前的医疗费欠款单,不仅坚持归还,还加上几倍的利息,践行被遗忘的诺言便更显珍贵。

  虽然张贵芬还款数额是66.22元医疗费,在某些人眼里不值一提,然而,对于46年前的她和她的家庭来说,是一笔巨款,对于46年后的张贵芬来说更是一笔良心债。这笔医疗费背后包含了太多令人动容的情节:儿子病重时,医院不计回报,救死扶伤,体现了高尚的医德医风,当年医生的那句话:“我们有政策,有钱的要医,没钱的也要医”掷地有声,让网友们咏叹不已。如果说当初医护人员妙手仁心拯救病人是一个温馨的开头,那46年后张贵芬的还款,让这个温暖的故事有了一个更加美好的结尾,医院的“忘记”,受助人的“铭记”,凸显植根于民族血液里的诚信、担当的道德花朵依然芬芳馥郁。

  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昌。在不少人慨叹信任缺失、道德滑坡的背景下,上述故事里奉献与践诺同在,诚信与爱心交融,过滤掉“自私”“功利”的杂质,谱写出动人心魄的信义新曲,温暖社会,润泽心灵。而我们为什么失去了医患互信、人际互信?何时才能找回遗忘的诺言、曾经的美好?我们各行业每个人都该进行怎样的反思和努力?……这些,是这个故事里更待追寻的“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