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宫的那些事儿:会说话的藏传佛教文物

25.08.2015  12:13

踏入春华门,进入紫禁城西北部清代宫廷藏传佛教活动的中心区域“中正殿”的庭院,站在三重檐、四面出厦的雨花阁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特别提示《瞭望》记者:“这两边供奉的可是乾隆皇帝极尊重的两位人物。”

他手指的方向,是雨花阁前庭院东西各一幢面阔三间的二层配殿。“东边的这座,是乾隆的国师、三世章嘉的影堂,西边的这座,是六世班禅的影堂。”影堂是专门供奉逝者画像的地方。

单霁翔说,“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大寿时,六世班禅专程从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赶过来为乾隆皇帝祝寿。六世班禅是藏传佛教领袖之一、‘精通五明的学者’,当时他在紫禁城的‘中正殿’、宁寿宫等多处佛堂做了佛事。后来,他在北京黄寺圆寂了。乾隆皇帝很难过,敕建黄寺清净化城塔,安放他的衣冠。还命专人画了他的像,就供在这里。”六世班禅的奏书及贺礼,故宫博物院一直保存着。

177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人到扎什伦布寺,企图与西藏直接建立联系,六世班禅答复说,西藏属于中国领土,一切要听从中国大皇帝的圣旨办事。

乾隆时期,是清朝中央政府治理西藏政策的成熟期。1793年,乾隆皇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完善了中央政府治理西藏地方的多项制度,其中明确规定:达赖等大活佛转世须经金瓶掣签认定,并报请中央政府批准。从此,这项规矩成为定制。

与此同时,紫禁城内,藏传佛教佛堂的规模已经蔚为壮观。单霁翔说,“故宫现存的65处清宫藏传佛教殿堂,几乎全部是乾隆时期新建或在旧建筑基础上改建的。”它们组成了紫禁城内一个神秘的藏传佛教世界。

有着深厚建筑学学术背景又很博学的单霁翔带瞭望记者参观的“中正殿”,是这个“神秘世界”的中枢,遍布其中的珍贵文物,见证着藏传佛教在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留下的那些历史印记。

雨花阁:一部凝固的藏 传佛教史书诉说着什么

中正殿位于建福宫花园南面,紧临乾隆皇帝在宫内的居所养心殿。以它为中心,自南向北分布着雨花阁、梵宗楼、宝华殿等十座藏传佛教殿堂,构成了紫禁城内唯一的全部由佛堂组成的建筑区,在清宫档案中总称为“中正殿”。

“乾隆皇帝住在宫中的时候,每天早上,从养心殿过来,一个殿一个殿烧香,一直到后花园,然后走到他的办公地乾清宫去吃早饭,每天都如此。足见这个佛堂区对他有多么重要。”在中正殿为瞭望记者讲解的罗文华研究员,是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