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镇院之宝10年首展 恒温恒湿专人值守
9月8日,一位市民在参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王珣《伯远帖》(局部)
人们选购“石渠宝笈特展”文创产品。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清明上河图》(局部)
“故宫罕见晒家底,小伙伴们约起看!”近日,引爆京城“朋友圈”新一轮“刷屏潮”的文化展览,正是故宫博物院90周年庆的重头戏之一——“石渠宝笈特展”。展览9月8日至11月8日于故宫武英殿和延禧宫分两期展出。“石渠宝笈特展”的魅力究竟有多大,故宫的“家底”又有多惊艳,笔者在展览现场感受了一回。
皇家石渠 引发热潮
“这个展览实际上就是晒晒故宫的皇家家底儿!”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主任曾君说到。《石渠宝笈》是清乾隆时期开始编撰的一部清宫内府书画著录,记载了我国上迄魏晋,下至清初最优秀的书画作品。目前统计石渠著录中,有书法228件,绘画1001件,共计1229件;其中899件为宫内旧藏,330件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回归。此次特展即是《石渠宝笈》著录书画的第一次大型亮相,展览藏品规格高、品质精、数量多。
最受瞩目的莫过于被称作“镇院之宝”、全长528厘米的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10年来首次全卷展示。展台前人头攒动,有的观众甚至自带放大镜仔细观看。“前些年,《清明上河图》展出一小块的时候,我就来北京看了。”来自陕西西安、年近七旬的张奶奶对它情有独钟,“这次我让家人提前订票,昨天坐火车刚到,今早上不到8时就到门口排队了。”
另外,东晋王珣行书作品《伯远帖》、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等也都引来观众阵阵赞叹。“我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第一次来中国就能领略到国宝的风采,我感到非常幸运。”作为来中国的交换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杰克为了一睹展品风采,已在展厅门外等待了4个小时。
“此次展览是故宫书画部数十位专家耗费数年整理研究出的成果。”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本次展览由于展品极为珍贵,因此在原有基础上,在武英殿东西配殿和延禧宫展场加装恒温恒湿设备、展柜,打破常规;24小时供电,专人24小时值守。并控制同时在展厅内参观的观众人数不超过200人,以保持良好的文物展品保护环境和观众参观环境。
书画珍品 失而复得
展览还特别设置了“重回石渠”展厅。单霁翔介绍,“重回石渠是‘石渠宝笈特展’的一大看点,讲述诸多书画珍品流散出宫,又重新辗转回归的故事。大家看到这些失而复得、经过修复和保护,如今重新焕发光彩的书法名画,别有一番滋味。”
故宫书画部专家张震介绍说,历史上故宫文物流出,主要是因为八国联军进京掠夺和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向外大量赏赐。而在故宫文物“回家”的过程中,征集和民间捐赠起到了重要作用,重金回购也是一条重要途径。比如被称为“镇国之宝”的韩滉之作《五牛图》,是当时周恩来总理直接下达指示,要求不惜一切代价购回,并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才确保文物安全回归。
“感谢现在的和平年代,能让我有机会看到这些保存下来的文物,让战乱流失的文物回家。”正在展厅门口排队的书画爱好者刘先生激动地说,以前战乱的时候文物被毁无数,现在剩下的更加珍贵。
单霁翔表示:“希望这个展览不仅让公众看到中国书画作品的博大精深,还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流传有序。”
语音讲解 易懂可亲
为了能更好地让现场观众了解展品,本次展览为这些中国书画史上的珍宝,配上了最为详细的说明牌,不仅写清名字、尺寸等基本信息,流传历史、鉴定名家等背后故事也一一标注。另外还增加30名志愿者开展专题讲解服务,并配备了500台自动讲解器,观众走到展品面前,讲解器会自动感应,向观众进行详细地讲解展品信息。
“我特别喜欢看这些国宝,但是我没读过书,不了解历史。”特意从浙江舟山赶过来的吴大爷说,“但是有了这个讲解器,就不怕看不懂了!”
此外,展厅内约1/3的展品旁配置了二维码,展览期间将在展区内提供无线网络,观众扫码后便可进入“微故宫”微信公众账号,详细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为了方便观众的使用,我们还特意在页面中添加了语音版,观众一点手机屏幕,就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文物。”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说。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此次展览,除现场展览外,故宫博物院还推出了网上特展,方便不能到现场的观众了解这段历史,一睹国宝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