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故里长沙县探特色小镇 美丽乡村留得住乡愁
中新网长沙3月29日电(刘着之) 革命烈士杨开慧的家乡化身“初恋小镇”,果园镇主打“文化小镇”牌,“茶乡小镇”金井镇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范例……湖南长沙县近年来大力建设县域特色小镇,驱动乡村振兴“提速”进入快车道。
28至29日,“海外华文媒体走进田汉故里”采访团深入长沙县多个特色村镇,考察采访当地在现有文化、产业基础上,是如何因地制宜打造各个特色小镇的。
位于长沙县最北部的开慧镇,杨开慧在此出生成长、参与革命斗争而得名。烽火岁月已逝,如今这里变成了见证伟人爱情故事、原野风光阡陌交错的“初恋小镇”。
缅怀先烈的游客纷至沓来,开慧镇锡福村村民彭正祥一家因此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由过去的“养猪倌”成为了民宿掌柜。他的妻子略带羞涩地告诉华媒记者,自家整洁美观的民宿客栈,早几年前还是脏乱的猪圈。
“建这么好的房子,自己当老板,投入可不小吧?”几位记者关心地问道。彭妻介绍,锡福村自2015年实施生猪退养后,开始采用“村委会+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发展乡村民宿。村委会牵头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流转田地并做股权投资;企业负责民宿设计、酒店管理和营销推广;农户则负责室内装修、日常清洁和游客接待。
客房收入由村集体、企业、农户按1:3:6的比例分配。2017年锡福村每户民宿主平均分红收益19031元人民币。其中,发展较好的三户民宿每月分红超过3500元个税起征点,开创了当地农民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先例。
这个以“共享经济”模式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实现三方共赢,同时保留田园风貌,优化生态环境的科学举措,得到海外华媒一致“点赞”。
离开慧镇不远的金井镇是长沙市的产茶重地,其手工制茶技艺已传承了上千年。华媒记者一行头戴斗笠、腰系围裙、手提竹筐,走进茶园深处过了一把采茶瘾。
《斐济日报》记者吴维招将镜头对准自己亲手采摘的嫩叶,记录下它们在技艺娴熟的制茶师傅手中上下翻飞、被制成成品的过程。他说,这是很好的旅游项目,对全世界的茶文化爱好者和乐于亲近自然的游客都具有吸引力。
目前,金井镇茶园总面积2.78万亩,年加工能力达5.8万吨以上,产品远销德国、埃及、日本、美国、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在做好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金井镇还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供茶文化主题公园、帐篷酒店、手工制茶等旅游体验,成为周边地区民众心目中的热门目的地。
茶叶旅游热也带动了当地多个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条“运输-餐饮-住宿-茶产品销售-特色旅游产品-传统民俗展演”商业链,为农民创造出新的致富途径,激活了地方经济。
如果说“村+公司+农户”看开慧镇,本地产业带动看金井镇,那果园镇引入社会资本打造的“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则走出了一条生态、文化、教育、康养、旅游五大产业协同发展的特色之路。
规划占地面积达14700余亩的生态艺术小镇项目计划投资140亿元,自2009年启动建设以来,产业发展成效初步显现,形成了“美丽乡村+生态社区+特色产业”的都市近郊型特色小镇发展模式。2018年,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入选中国特色小镇博览会优秀示范案例。
2017年全国两会上,“特色小城镇”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早在2013年,长沙县就将小城镇建设资金集中投放,按照“规划先行、新区先行、路网先行”的思路推进县域特色小镇建设,先后创建了“水乡小镇”春华镇、“田汉故里,文化小镇”果园镇、“温泉小镇”路口镇,以及新兴“农科小镇”高桥镇等特色小镇。
2018年1月,长沙县与中国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签署百强县特色小镇创建培育计划协议,“留得住乡愁”的更美乡村图景未来可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