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不救”是怎样不再纠结的?

09.04.2015  13:47

本报报道,日前,在由莞城开往道滘方向的622路公交车上,一名中年男乘客突然浑身抽搐晕倒在车上。车内的乘客和司机没有因为陌生而冷眼旁观,纷纷热心施救,联手将该名男子送往医院,一名紫衣男乘客甚至一直在医院静候到昏倒男子的家人到来才离开。

一段时间以来,面对危难者,“救不救”、“扶不扶”一度成为令全社会颇为纠结的问题。人们之所以纠结,视其为“问题”,部分原因是出自害怕、冷漠和担忧等心理。即使是在上述报道中,这些心理也可能成为救人的障碍:既然是陌生人,对于某些人来说,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借口;“口吐白沫,浑身抽搐,不省人事”,昏倒者症状足以令人产生本能的害怕;而怕对方家属赶来后讹诈的担忧,也是其来有自。

但是,整个事件的现实演进却击退了旁观者的冷漠、恐惧和担忧,“救不救”并没有真实地成为一个问题,相反,在622路公交车这个“小社会”中,众人联手合作让救人更快速、有序、有效,有人打急救电话,有人对昏倒者急救,而司机调转车头开往医院。

那么,这一事件中,“救不救”是怎样不成为一个问题的?其中包含的响应机制能否为破解社会普遍面临的“救不救”、“扶不扶”难题提供启发?

当然,公交车上安装的全程监控视频,为整个事件保留了可靠证据,这是救人发生的有利条件。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特定情境下群体合作机制发挥作用,进而打破了潜在的冷漠困局。从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救人的大致过程,首先是邻座乘客发现异样后,向司机呼救,而其他乘客闻讯后聚拢施救。这表明,第一个人的勇敢、热心行为,感染、唤起了其他人的助人精神,大家进而产生了相互激发。第一个和第二个人的行动很关键,如果没有他们启动最低限度的合作救人“响应链条”,冷漠围观就会在这种特定情境中弥漫,“救还是不救”就真的成了一个问题。

在此意义上,临危救人与其说是一个道德问题,倒不如说是一个动员社会合作的“技术”问题,既然不能保证大多数人总能保持乐于助人的品行,那么,以适当的合作响应机制击退人们的冷漠、恐惧和担忧心理,就成为可尝试的手段之一。

应该指出,合作救人与单独救人存在不同之处,前者比后者的情境可能更复杂,并且更能明确指向“救不救”问题的核心。单独救只需当事人单独做出判断,只须听从自身良心的召唤,换位思考进而行动——“如果有一天我也突然晕倒,会不会有人来救”,即使选择不救,也不会当场招致谴责。相比而言,一群人可能是正向激发,进而合作救人,也有可能反向激发,“你不管我也不管”,冷漠围观。如果将冷漠不救视为社会合作溃败的一种具体形式——危难者、围观者陷入不合作的孤立状态,那么,以适当响应机制开启的合作救人,就是以合作扭转不合作困局的最佳手段。

公交公司号召其他司机“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处置”,在笔者看来,从合作救人的角度理解,公交公司这番表态不仅是要司机适当保留证据、紧急参与救人,而且是要求司机以后善于以一己之力唤起众人救人之举,关于合作救人的“技术”分析为“救不救”问题摆脱道德化纠缠提供了一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