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风救灾 海大有我】抗灾正能量:在精神与物质之间转换
强台风狂轰乱炸一番后扬长而去,留下海大三校园破衣烂衫,满身疮痍。饱经风雨的师生们迅即投入救灾,他们要为校园接骨续筋,清创疏淤,消毒防疫,恢复生机。
要让海大校园尽快活泛起来,精神能量固然重要,物质能量更不可缺。毕竟线路瘫痪了,“做什么都不来电”:水厂供水不来电,饭堂做饭不来电,通信基站不来电,教学科研更不来电,连洗个澡都不来电……“生命电”,“生命水”,不来怎么办?当然自己办。自发电一时半刻可以,三五天呢,更长时间呢?数十上百吨的燃油从何而来?油!油!油!自打校园在台风中陷为“孤岛”,分管后勤的陈泽球副校长满脑子都是这个字眼。10月9日下午,记者在市委领导查看灾情离校后的间隙“逮到”了他,“总算又搞了点油——市供电局领导当着市委书记的面答应给我们弄油了!”这是他对记者冲口而出的第一句话。
市供电局领导的这句承诺,足以让人宽慰。要知道,眼下能“揩”到油可真不容易。这场台风的烈度实为罕见,连气象部门都始料不及,粤西各单位普遍燃油储备有限,重灾区更是处处告急。陈副校长求“油”若渴,对关键时刻帮了大忙的兄弟单位念兹在兹:“发电机没响,水电人员彻夜在三校区调线布线;发电机一响,大家又急得团团转。学校储备的七八吨燃油,让三校区大大小小六台机组一齐喝,不就是一杯茶嘛。这‘一杯茶的工夫’,上哪去搞更多的燃油呢?”湖光油站!海大边上的一个小小存在,成了风雨暗夜的一道亮光。10月5日,“正是这个近邻使海大获得了第一批5吨‘救命油’”。真正让后勤人喘了口气的是次日下午的第二批油,它来自百公里之外的茂名石油化工学院。这是关志强书记曾经工作过的学校,关书记联系院方为学校垫资购得柴油20吨。
25吨柴油,这是10月6日三校区六台发电机组的“储备粮”,也是在校万名师生赖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能源物资。随着救灾复课各项工作的开展及国庆长假结束后回校师生的陆续增多,海大的用电量必将与日俱增,而此时校外电网何时能足额供电却无有定论,因此,海大自己的发电能力和燃油储备就还是显得杯水车薪。
好在各方对高校复课足够重视,支援有力。至6日晚,霞山校区在三校区中率先接通市电,次日下午海滨校区市电恢复。7日下午,湖光校区的供电形势也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广东电网的4台400千瓦应急供电车隆隆驶进校园,次日下午同样的供电车又开进两台,至10日,广东电网第三次向海大增派供电车,该公司在海大的发电车增至10台,它们分布在湖光校区重点部位,为救灾复课源源注入能量,弥补了学校自备发电机组功率的严重不足。供电局方面,8日晚间,迂回向湖光校区输电的2000千瓦线路终于打通。
然而,马达一响,喝油若狂。如果是满负荷运转,湖光校区自有机组和外援发电车每小时可发电4200千瓦,消耗柴油约1吨。如果不满负荷运转,粗略算来,10月10日之前,湖光校区每日的柴油消耗总在8吨以上。“如此巨大的燃油需求,怎么满足?我们立足自救,也希望供电局早日送油送电。”
“在海大,立足自救绝不仅仅是一种姿态。”陈副校长强调,“危难之际海大人激发出来的爱校精神令人鼓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能量,后勤人日夜奋战,抢修供电设施,四处寻找燃油,可以说,海大人自发的电能也是他们精神能量的转化。”
好一个能量转换,在精神与物质之间。陈副校长对抗风救灾中的后勤人由衷夸赞。水电服务部经理、高级工程师麦冰松,在防风救灾预案启动后就守在湖光校区,在中心电房和水泵房等处忙于落实防风措施。台风正猛时,电房门窗被刮落,水泵房积水上涨,他组织10来号人战风斗雨,硬是用身体顶住门窗,用人力排干积水,保住了高压开关柜和水泵房,避免了水电的全线瘫痪。一连三天,麦工顾不上也无法联系家人,爱人和孩子急得在家里待不住了,坐上公交车赶来湖光一探究竟,家人相聚,唯有互道“没事就好!”海滨校区后勤服务中心总经理胡思平下个月就要退休了,接到学校防台风通知后赶到海滨,顶风冒雨四处张罗,切实保障了风灾后校区学生的基本生活。东海岛基地的供电设施损坏了,当地供电部门查看后估算维修费在10万元上下,海大水电部门的人一分钱未花就把它修好了……
说起这些同事在危急时刻的不凡表现,即使在灾后缺电的日子,我们仍能感觉到能量在全身沛然周流,在海大校园沛然周流。凭着这样的正能量,海大经受了一次次风雨的洗礼,并蜕变得越来越灿烂夺目!
风灾过后校领导关志强、陈泽球在综合服务中心总经理吴学良和水电服务部经理麦冰松(左一)陪同下察看湖光校区中心电房
(新闻主编:张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