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石室教堂将打通视线通廊 市民专家讨论热
■广州将在石室教堂前打通视线通廊,直通长堤大马路上将复建的大三元酒家,视廊规划受到不少专家与市民质疑。
●打通视线通廊,一德路骑楼是否要让路
■策划统筹:何姗 ■采写:新快报记者 何姗 莫冠婷 摄影何姗
读者赞石室与大三元视线通廊规划公开讨论,专家称此举有标志性意义
“长堤复兴之一。有充分讨论就是好的开始。”
“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咪得把口讲喔,快d黎投票讨论啦!。”
“密集的老城,改变空间形态应慎重,历史积淀,现实利益,未来愿景,充分公开讨论是必须的。”
“不管怎样,各方都说‘要讨论要讨论’就很好!”
“改变一言堂、领导意志,公众充分参与,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
新快报上周发起的有关“打通石室与大三元视线通廊,一德路骑楼要让路吗?”的讨论与投票,不少读者都踊跃参与,并支持对这一规划开展公众讨论。
新快报此举旨在为公共决策引入更多的公共讨论、公众参与,使决策更具合法性、更民主、更有质量、更利于执行;也培育市民的权利意识与参与意识。
“从整个决策的科学性和决策成本来说,前置性地海选式地听公众意见,我认为是比较合适的。”中山大学城市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艳玲教授认为:“广州这么做,有标志性的意义。”
何艳玲首先肯定在公共决策中引入公众参与的必要性:“这个城市,在某种意义上,公权力机构包括精英部门代表的是不是比较集体性的、最大化的公众意见?每一个决策应该建立在公益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城市规划,它可能涉及到很多城市性的利益点,或者是公众特别关心的问题。在几乎所有的城市性当中,城市规划的更改以及它的设立,是最重要的公众参与的一个方面,在规划中听公众的意见,才是正常的状态;而没有做是非常态。”
海选听意见能挖掘出
决策者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在引入公众参与的时间节点上,何教授认为:“规划的整个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公众参与,但是它有不同的机制与形式:有海选式的,代表式,专家式……
现在的讨论是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就是在其他环节还没有展开的时候,先用海选的方法来听意见,从整个决策成本来说,这是更合适的。因为每个人的意见是多种多样的,越是多样化的意见越在前期来听,就可以方便后面各种各样机制的设置,才能更加合理化它整个决策的议程设定,比如说,主流方案的提出、不同方案的代表人,要尽量地占有几乎所有的声音,或者大多数的声音有机会提出来、分享或者论证。
另外,这样的话,也可能挖掘出很多决策者本身没有很好考虑到的问题。因为公众的声音会非常多,不同的声音越多,越方便后面的决策,其实更容易有规划的合理性。如果这个决策出台的话,它也能够得到更广泛的支持。以前是有点倒置式的,决策快出台了,就众说纷纭,事实上这个成本是非常高的。”
媒体讨论更直接、更自由、
更通畅
对于由媒体来发起并组织公众参与,何教授作了对比:“我们以前很多的决策还是比较被动地去公开,很重要的原因是程序上虽然有这一个设置,但其实决策者并非真的认为需要很多人来参与。这使得这种设置成为制度装饰。而媒体发起的公众参与,至少让公众参与有了实质性训练过程。”
现在由媒体来策划报道、组织,这个做法在某种意义上是最重要的一个改变,就是用一个更加便利的渠道,形成一个新闻焦点,让更多人更便利地获得整个信息。我看了报道,非常非常详尽,各种各样的意见都呈现得非常清楚。我就会对整个情况非常了解,然后可能也会激起我的进一步兴趣去获得更多信息。而且更加具有议题聚焦性,更加方便大家参与。因为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咱们的市民可能更习惯跟媒体打交道,以前很多公示贴在政府大院的门上,我怎么可能跑到那儿去呢?跟政府相比,媒体的渠道更直接、更自由,更通畅,更加是我们日常生活空间。在一个日常的、公共的领域,在某种意义上,大家的身份是一样的,这种平台就是方便大家更好地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而不是站在我的职业习惯上去想问题。
便利性、直接性、议题聚焦性,这些特质会使得实质性的公众参与更加充分,在某种程度上搜集的实质性意见可能更多。
在这个意义上,媒体作为公众与政府的中介,不仅是沟通的工作,我更期待媒体能连接这个机制,连接到相关的职能部门、相关的体系。在这个方面,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他们可能真正进入到政策议程,更好地推动公众参与制度化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