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海峡两岸教师教育高端论坛在岭南师院举行

02.12.2015  17:56

 

  由岭南师范学院和台湾师范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教师教育高端论坛于11月27日~11月29日在岭南师范学院国际会议厅隆重举行。本届高端论坛在“十二五”规划即将收关、“十三五”规划紧密筹划的重要时期召开,以“迈向专业优质的教师教育”为研讨主题,吸引了包括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台湾师范大学、台南大学、屏东大学、龙华科技大学等10家台湾教育单位,以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等内地约30所高等院校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与会,海峡两岸学者共同探讨了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

   寄语:治校管理者和教育研究专家的交流平台

  28日上午举行了开幕式,由岭南师范学院副院长黄崴教授主持。

  

  广东省教育厅胡振敏副巡视员首先祝贺论坛的召开,他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发展,以及基础教育多元化、均衡化和优质化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现状、路径、策略和模式等的分析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海峡两岸教师教育高端论坛为海峡两岸治教治校管理者和教育研究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探讨平台,必将对两岸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师资培育及艺术教育负责人郭淑芳女士以台湾的师资培育为例,介绍了当前台湾师资培育的模式和制度。强调了“良师兴国”的现实意义,强调教师素质攸关社会正义,并重点介绍了专业及永续的师资培育制度系统模型,教师专业发展评鉴的运作及专业的学校教学文化的营造。

  

  岭南师范学院罗海鸥院长致辞,认为树立“开放、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发展理念,打造体系化、信息化、国际化、协同化、科学化、境教化多元一体的优质教师教育,培养负责任、强能力、善创新的“五力型”教师,是岭南师范学院六年来着力探索的方向与路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教育应优先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达到更优质专业、更高水平,处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领先地位。

  开幕式上,岭南师范学院罗海鸥院长与台南大学黄宗显校长签订了“特殊教育合作协议”。论坛接着举行了“名师解码系列丛书”(罗海鸥、刘海涛主编)和“美国名师教学译丛”(胡庆芳、程可拉主编)两套丛书的新书首发式及赠书仪式。

   会诊:十三场主旨报告助力“十三五”教师教育发展   

  台湾教育大学系统总校长、台湾师范教育学会理事长吴清基先生向两岸学者介绍了台湾地区前瞻师资培育的理念和作为,认为未来教师应具备尽可能多的教学业务素养,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学校与师范大学必须合理分工与合作,结成师资培育合作策略联盟,以全面迈向专业优质的教师教育。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教授做了“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特性的培养”为主题的报告,他通过实证调研数据阐述我国基础教育及师范生培养的特征是分科教学,通过分析师范生的培养状况及其特征,搭建出师范生教育的课程设置结构。期待未来教师既能胜任课堂,还能胜任科研,并总结出教师应具备的特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天山教授认为,当前教育要提高和关注教师质量,除了传统的硬软件指标外,还须关注教师满意度。他通过大样本调研发现,教师对教学工作基本满意度呈现出东高西低、新高旧低、小高大低的特点。认为提高教师满意度应从四个方面入手:提高待遇增强获得感;学高行范增强责任感;专业发展增强幸福感;开放交流增强成就感。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周海涛教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互联网+”下的大学教师发展理念:一是“互联网+”为教师发展带来机遇,实现教师学习资源共享;二是“互联网+”对教学提出了空前的严峻挑战;三是“互联网+”下教师发展期待开拓新境界。  

  台湾师范教育学会前理事长、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前院长、岭南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吴武典教授系统阐述了两岸协同培养特教师资的模式及岭南师院的经验。吴教授认为大陆经济起飞、教育普及,发展特殊教育正当其时。并以岭南师院两年多创办特教专业为例,认为岭南师范学院校长重视特殊教育,加之海峡两岸专家共同努力,一定会办出特色,办出国内一流。  

  台北市立大学教育行政与评论研究所所长吴清山教授认为,不管未来社会如何转变,教师在未来社会发展仍是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提升教师素质和增进教师效能,仍是未来教师教育的重要课题。无论环境如何改变,教师教育务必落实“承诺、专业、责任和学习”的理念。  

  海南师范大学林强校长介绍了海南师大近年来在教师教育领域的一些改革经验,提出应从理想、知识和技术三个层面对师范生培养方案进行再设计。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汤贞敏院长就当前教师教育中的改革发展形势、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特色优势的彰显和教师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路径等三个问题展开了探讨,强调师范院校的综合性办学路向和教师教育特色并不相悖,提出协调教师教育的规模与质量、协调教学与科研、协调全日制教育和继续教育等三大教师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闽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李顺兴教授介绍了闽南师范大学近年来完善乡村教师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和专业发展支撑体系,创建高水平区域乡村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的经验。他们通过协同运行致力于打造乡村教师发展的智库,着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农村基础教育优秀师资。  

  云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凌教授从民族地区辍学率高居不下和边境学生学业成绩低等问题入手,深入分析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并以叙事研究方法,将当地一名教师在小学教师与幼儿园园长两者的转换中所得认识呈现出来,总结了创新民族幼儿园文化适应的可行之路。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卢晓中院长在报告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大学能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引领者吗?他深入分析了大学作为引领者的应然与实然的两个层面以及实然层面的两种状况,最后指出大学要扮演好引领者角色,应努力推动大学自身的适当改变和中小学教育改革方式的适当改变。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胡庆芳教授系统梳理了近些年内地教师在职教育的新进展,以及上海市的改革创新,如深化园长、校长职级制改革,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等,之后从生命品质、道德品质和专业品质等层面重点分析了教师的品质,指出教师教育应追求人的发展,促进教师的认同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论坛的专题报告在两个会场分别进行,30位两岸学者就教师教育的相关论题进行了交流。

  浙江师范大学刘尧教授从大学青年教师的发展状况切入,指出大学教师培训应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师发展和评价文化;深圳大学张祥云教授从职业道德层面深入剖析了我国师德的难以承受之重;台南大学附设实验小学校长许志庭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点”为例,探讨了教育理论如何在教育现场实践;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王辉教授提出了多维视野下的特殊教师职业素质模型;台湾师范大学黃嘉莉教授介绍了台湾地区标准本位的师资培育理念;东莞市机电学校校长曹永浩以其办学经验为例,提出现代职教体系应培养德、能、技、趣的“四优”中职教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陶红教授阐发了其对教师培养模式转变的知识论反思;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陈彩燕教授提出了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教育策略;岭南师范学院刘海涛教授分析了“互联网+教育”时代下,教育者观念的改变和师生关系的重构,使得教师与课程必须进行适应和转变;岭南师范学院李乾明教授则抛出了中小学教师到底缺乏的是实践还是理论的讨论议题;岭南师范学院王林发教授以新媒体语境为视域,论述了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项目学习“的动态生成; 岭南师范学院曾茂林教授以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介绍了教师教育的研究前沿,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了其演进轨迹。

   反响:一次教师教育的头脑风暴和精神盛宴

  闭幕式由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左兵教授主持。

  台湾师范教育学会理事长吴清基先生认为,本次论坛面向全国,范围广、份量重、质量顶尖,论坛内容体现了未来化、个别化、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等教育界的重要理念。论坛非常专业、成功!

  岭南师范学院罗海鸥院长认为此次论坛是一场真正的两岸高端论坛,许多台湾、大陆教育界影响大、实力强的专家学者参会,是一场头脑的风暴、精神的盛宴。概括起来,可说是“地偏僻、不落后;海拔低、水平高;时间短,回味长”。两岸师范院校要多走动、常交流,才能不断增进感情,促进各自教师教育优质专业地发展,并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岭南师范学院黄崴副院长在闭幕词中总结道:本论坛覆盖台湾地区和整个大陆地区,两岸共同探讨教师教育的优质化、专业化、国际化、多元化。围绕当前师资培育的现况,从台湾教师教育发展到大陆教师教育改革、从国际教师教育前沿发展到两岸协同培养发展、从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到台湾职前、职中、职后等主题展开论剑。随着科技化、信息化、国际化的进展,高等院校如何应对挑战、如何培养优秀的专业化教师来适应和促进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等,都是值得我们不断深思的课题,本论坛发出的声音必将促发全社会共同关注教师教育,也一定会引起教育工作者新的思考。  

  岭南师范学院罗海鸥院长与台南大学黄宗显校长签订了“特殊教育合作协议”  

  闭幕式后与会嘉宾合影  

  论坛现场  

  第五届海峡两岸教师教育高端论坛领导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