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需要“尊敬”而非“孝敬”

10.09.2014  12:29

  [首席评论]

  徐剑锋

  今日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不少家长为怎样向老师“表示心意”绞尽脑汁。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学校已将“老师不得收受家长礼物”列为校规。尽管如此,一些家长为了感激老师或希望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多点关照,总是想送点什么表达“心意”。

  教师被喻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说,即便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这一群体的绝大多数人仍是高尚的、纯粹的,他们所追求的是桃李满天下,值得我们尊敬。特别是在教师的节日里,在家长们如何“表达心意”的困扰中,需要被强调的也是“尊敬”,而非“孝敬”。应当看到,眼下部分家长缺少对教师的体谅和理解,一旦孩子沾染恶习,就把责任全部归咎学校和老师;孩子在学校里出现小磕碰、小矛盾,就怒气冲冲地唯师是问;孩子学习跟不上,不是在自身和家庭方面找原因,而是把帽子扣给老师……

  毋庸置疑,现代社会,教师“压力”不小、“负担”不轻。在这中间,既有家长期望值、学生升学率的“苦逼”,也有来自于对师德师风的误解、群体形象的被“妖魔化”。尊师,就应更多地体现在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信任教师的职业操守上,把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放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中。只有家长和老师共同协作,才能为孩子的成长打开几扇窗、多开几道门。从这个角度来讲,把“理解与尊重”作为礼物献给老师,更显得弥足珍贵。

  往深里看,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地位,让他们倍感师道尊严,这份礼物也值得期待。一方面,当下教师的社会地位、权利待遇还时常面临诸多尴尬,尤其是代课教师尚处于“另眼相待”的边缘地带;另一方面,如果对教育缺乏真正的重视、足够的投入,无法让优质教育资源均衡普惠,无法让所有的学生都公平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自然就会让家长背上“被送礼”的包袱。教师节,我们更该关注的是教师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既要为他们“正名”和“减负”,也应予以权利地位的制度性保障、福利待遇的实质性提高,这才是对教师节的最好纪念。

  一言以蔽之,把尊师重教“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多一些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理解,多一点真心实意的服务和保障,这理当成为全社会送给教师的最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