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三个教育世家 记录几代人的教育故事:讨论教学是在唠家常
教一辈子书,育一辈子人,已是不易。在广州,有这样一些家族,世代薪火相传,扎根讲台百十载,缔造了一段又一段教育世家的传奇。这些家族的教育故事仍在延续,正值壮年的成员继续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在教育事业工作岗位上闪耀着人文之光。日前,记者走进了三个教育世家,聆听他们潜心耕耘育桃李,扎根杏坛守芬芳的故事。
吴晖晖家庭:
曾孙四代,三尺讲台育桃李
吴晖晖五兄妹与父母合影。(受访者供)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东风中学数学老师吴晖晖已从教29年。多年来她在这看似平凡的岗位上,将青春和心血奉献给学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每天都在创造着“不平凡”。她的身后,还有一个四代人跨越百年,数十位教育工作者为三尺讲台、为千万学生奉献一生的故事。
1921年,吴晖晖的祖父成为一名老师。在那之前8年,吴老师的曾祖父虽家庭贫困,但为了让孩子上学,以为私塾先生耕地20亩作为学费,将大儿子送到私塾。大儿子常要参加农务,偶尔代替他上学的二儿子天资聪颖,受到私塾先生重视。二儿子,就是吴晖晖的祖父吴自强,也是我国著名学者、现代教育家。此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学日本的名额。“九一八”事变后,吴自强不顾老师同学劝阻,与夫人和襁褓中的长子于次年回国。此后,他在江西省立第一中学历任教员、主任和校长。担任校长18年,抗战期间学校四迁,这些不能妨碍他培育英才,为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吴晖晖老师的父亲吴南光,在吴自强回国四年后出生。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的吴南光,和妻子一起,将一生奉献给乡村教育,奉献给山区的孩子们。
吴晖晖的哥哥吴新华先后担任中山纪念中学教学副校长、中山市桂山中学校长、罗定市培献中学校长、华中师范大学东莞附属中学创校校长,现任广州市源雅学校校长。祖父、父亲和哥哥,吴晖晖老师家中三代人都是校长。但还不止于此,吴老师的家庭成员和家族亲属中,有30多人从事教育工作,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等地。
“从小在学校里长大,从未离开过学校。”身处教育情怀浓厚的教育世家,让吴晖晖对教育有更多更深的理解。当年高考时,她的第一志愿就是师范类院校。毕业从教至今,她做了26年班主任。
吴晖晖说,自己深受爷爷、爸爸和哥哥影响,“很幸运生在这样的家庭,让我总能以阳光的一面面对生活,面对工作,面对学生。”当曾教导过的学生多年后向她说“忘不了吴老师阳光般的笑容”时,吴老师总会感到很快乐,也会更加敬畏那三尺讲台。值得一提的是,吴晖晖的女儿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目前从事外语教育工作。
百年时间四代人,三代校长,数十位教育工作者,身处其中的吴晖晖说:“我们坚信教育是一项最伟大的事业。祖辈以教育救国,父辈挑起教育重担,我们也要继续奉献,后辈们也要勇往直前,做一流的教育是我们的永恒追求。”
聂燕家庭:
三代同堂,爷孙都是科学老师
聂燕家庭(受访者供)
广州市南沙区南沙小学教师聂燕从教已是第30个年头。于她而言,当老师似乎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聂燕介绍,从其曾外祖父到儿子连续5代共有7位家庭成员从事教师工作。她的父亲和母亲都做了一辈子教师,均曾获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从事教育工作30年荣誉证书。
小时候和爸爸妈妈住在校园里,长大后求学住校,从小到大聂燕基本都是在校园里面度过的,再加之比较喜欢小孩儿,长大后的她自然而然就成了一名老师。
出生在教师家庭,聂燕坦言对自己职业道路影响最大的是她的父亲。当年,父亲是县城里唯一一个取得了中学高级教师资格的小学老师。聂燕的父亲一直致力于科学教育。20世纪70年代,父亲就开始琢磨如何将自然学科进行信息化教学。彼时,没有幻灯片、幻灯机,只有一本课本,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父亲就带着年轻老师研究自制幻灯机,一张一张制作幻灯片,放到幻灯机上投放,这在当年是颇为新潮的事情,也给还在上小学的聂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她眼里,父亲聪明,善钻研,学什么都快,游泳、乒乓球、足球、拉二胡、吹笛子、书法、画画、木工甚至做衣服,父亲一学就会。现在看来,父亲不常说教,没有大家长的作风,却在用行为默默引导着她,教育着她。
2003年,聂燕和丈夫一起调任到广州市南沙区南沙小学工作,就此在广州安了家。2008年,丈夫调任至南沙区另一所知名小学任职。前年,聂燕的儿子也成为一名小学科学老师。让聂燕惊喜的是,儿子是在高考前自己主动提出将来要做小学老师的。“我们一直都觉得,科学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儿子的专业选择上,一家人一拍即合,选择了科学教育作为大学攻读的专业。
聂燕告诉记者,一家三口在同一个区内三所不同的小学工作,他们常常会面临相同的工作主题,因此也会经常交流讨论。退休后的母亲从老家搬来与他们同住,因为工作较忙,如今三代教师同堂的他们只有周末才能团聚,而每次相聚,讨论教学也是聊天必备话题之一。
回看从教30年的时光,聂燕觉得做老师是一件特别幸福和满足的事情。说起教师节愿望,她坦言,自己并没有特别的个人愿望:“我就觉得能够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做好有利于学校发展的事情,立己达人,给他人带来一些帮助和价值,就心满意足了。”
李晖延家庭:
父母身教,“默默奉献”根植于心
李晖延(左二)和丈夫、父母、姐姐一起。
“我和姐姐从小就看着爸爸妈妈是怎么当老师的,能够继承他们的衣钵,我们感到自豪又开心。”广州市越秀区环市路小学校长李晖延说。他们家三代从教,教育情怀已经流淌在了这个家族的血液中。
李晖延的爷爷李康斋先生在1948年创立了广州市中区绍兴小学(私立),也就是现在的海珠中路小学创校校董。爷爷的四个儿子几乎都在教育系统工作,大伯和二伯参军转业后,大伯派到了57中学(培正前身)工作,最后作为五羊中学书记退休;二伯分配到广州碳素厂当教育科长;三伯大学毕业之后留在了云浮从教,退休前是云浮东安中学的党支部书记和校长。李晖延的爸爸李扬汉在多所小学有过任教经验,2002年在越秀区教育局副局长任上退休,妈妈也是越秀区八旗二马路小学的退休教师。李晖延的丈夫黄志光是豪贤路小学副校长,姐姐李晖蓉是海珠中路小学的一线教师。一家三代,在70余年的光阴里,相继在教师岗位上发挥着光和热。
谈起三代人的从教之路,一家人的眼中闪着光。“我记得自己从小就喜欢看爸爸批改作业,觉得用红笔打钩钩很好玩。”李晖蓉说,在爸爸妈妈身边,她一直能感受到当老师的幸福。教育情怀日渐在心里扎下了根,初中一毕业,她就报考了师范学校,并在1987年成为了海珠中路小学的一名老师。在爷爷创建的这所学校里,她一直在一线,长期教低年级。“有人说,你总是教低年级,学生毕业了都不会记得你了。结果就是有好多学生记得我,他们结婚成家后,还带着孩子来看我,我总打趣说自己也是有孙辈的人了。”李晖蓉说。和姐姐一样,李晖延从小的成长环境不是教室,就是爸爸的办公室,她看着爸爸手持粉笔在黑板写板书,在办公室里辅导学生,觉得教师这个工作既神圣又“威水”。1993年,李晖延追随着父辈和姐姐的脚步,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在担任广中路小学校长期间,她致力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大力培育孩子们(学校)广府文化,受到师生们和家长的欢迎。
在李晖延和姐姐眼中,父母都是很平凡的老师,平时也不会跟他们讲什么大道理,但身教胜过千言万语。李晖延说,从小,她看着爸爸和学生间的互动,妈妈担任一线老师之余还经常加班兼顾后勤工作。有时候她半夜醒来,还能看到妈妈灯下疾书的背影。“爸爸妈妈给我们的是耳濡目染的教育,我们从小就把‘默默奉献’四个字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李晖延说。
如今,一家人聚在一起时,常常会探讨一些教育话题。姐姐会跟妹妹诉说一线老师的心声,妹妹也会站在一个校长的角度,向姐姐解释一些做法。“我提醒女儿女婿最多的就是,作为教师,把心放在工作中非常重要。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爱心。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这是我们必须牢记的使命。”李扬汉如是说。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晓星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晓星、谢泽楷、王婧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部分图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