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暨学术年会主论坛献思想盛宴

18.11.2015  10:50

11月14日上午、15日上午,201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暨学术年会主论坛召开,2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先后以“教学·课程·方法:高等教育现代化”为主题作报告,与会人员围绕提高教学水平、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路径方法等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交流。

14日上午,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魏中林主持论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瞿振元会长在主旨报告《提高高校教学水平》中表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是一项现实的重大的任务,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是国家发展的紧迫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教学是高等学校生存的本真。高等教育由大向强转变的根本标志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而目前我国高校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出路在于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改革。

英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斯蒂芬妮•马歇尔在报告《高等教育现代化:教学、课程与方法》中介绍英国高等教育改革实践。英国高等教育改革方向与中国提出的方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英国上周宣布了新的教育高质量计划。新的教育高质量计划关注每个学生,不只是关注少数的精英教育,是要让每个学生获得平衡高等教育资源。新计划紧密关注产学研结合,在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最核心的一个理念就是教学、课程和方法。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在报告《什么是“现代化”的课程?》中提出,教学改革应该居于大学综合改革的优先地位,而不仅是中心地位。高等学校应该以培养人才为主,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在为人才培养而开展的教学、科研服务活动中,教学是一个基础,基础是要优先。教学改革要从课程入手。教学改革不能仅关注内容更新,而应该更加重视确立适应时代要求和体系定位的课程目标;建立积极互动并向以学为主转变的主体关系;重视打牢基础与发展学习能力。

驻香港中联办教科部部长李鲁就香港地区高等教育情况以及香港与内地高校合作育人情况作报告。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就“面向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工程教育改革”作报告。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就“众创背景下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作报告。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教授结合清华大学综合改革实践情况谈了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情况。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王俊文结合行业产业的用人情况谈高校的人才培养,并发布高端企业实习岗位和用人信息。

15日上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王小梅主持主论坛。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炜教授在报告《基于素质教育框架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集成》中提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将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下走向集成。大学理念对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有重大影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破除学术话语权长期被西方垄断的局面,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价标准和研究话语体系。

瑞典隆德大学托马斯•奥尔森教授在报告《评估和奖励优秀的大学教学——从瑞典的角度体验》中,从关于如何做一个好老师,如何重视教学,如何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分享了瑞典大学的经验。他认为,大学教师应是学者型的教师,即老师是第一个职责,与此同时将教学视为一种职业。学术和学问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的学问,是基于教学而又超越教学的。

四川大学副校长步宏教授在专题报告《四川大学设立“卓越教学奖”的理念与实践》中,分享了四川大学在教学工作中怎样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有自我实现感和事业追求的经验。其中设立卓越教学奖是一个实践了很多年富有成效的方法。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以一教授在报告《高等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中,分析了基于同济大学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实践。同济大学所建立的质量保保障体系包括了两大方面,一个方面是以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另一个是包含大学全方位任务的办学质量与绩效评估系统,两个系统互相作用、互相运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教授在专题报告《在中国学情调查基础上谈目前我国学情调查取得成效及突出问题》中,强调大学必须把学生的学习问题置于大学机构和高等教育系统治理的核心位置。澳门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庞川教授在报告《注重质量、创新与效益推动大学快速发展》中,分享了澳门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和澳门科技大学快速发展的经验。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程星教授在报告《本科教育改革的“危”与“机”》中提出,大学的任务不是培养一流人才而是培养人才,为这些人才将来成为杰出人才、一流人才提供优良环境、奠定坚实基础。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所所长汪琼教授结合北京大学教学案例分析了高校应如何实施翻转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