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工智能课程建设高峰论坛成功举行

12.04.2023  10:01

4月7日,首届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工智能课程建设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此次论坛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和华南师范大学主办,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浦育AI科创基地、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创客与跨学科教育研究组(SIG-MIE)承办,上海智位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支持。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全国50余所知名高校及科研单位,近3000位教育技术专家和学者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此次论坛。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分享了自己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技术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专家致辞环节,上海市科创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原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杨建荣,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林达华和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张学波分别发表致辞,强调了新时代下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范生的使命和担当,并表达了对全国师范生人工智能教育共同体推动师范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期许。

随后进行了全国师范生人工智能教育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的成立仪式。该共同体由华南师范大学和上海人工智能室共同发起,旨在连接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推进师范生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为师范生人工智能教育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平台、工具、资源、培训、比赛和课程,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普及。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共同体的成立正逢其时,这不仅是推动全国师范生教育改革的一股新力量,也是“新师范”建设的一项标志性事件。

在人工智能专家报告环节,复旦大学教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马剑鹏在题为《人工智能赋能的创新与应用》的报告中介绍了复杂体系多尺度计算和模拟技术、AI赋能新药设计等案例,强调了培养计算生物学人才的重要性。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智能教育中心AI科创教育顾问、浙江省特级教师谢作如在题为《浦源浦育:构建开源开放的青少年AI教育生态》的报告中介绍了智能教育中心面向青少年开发的AI开放创新平台和AI学习工具XEdu,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一词,强调深度学习对理解“数据、算法和算力”的重要意义,并以“用AI解决真实问题”为出发点,实现从创客教育到人工智能教育的过渡。

在人工智能教育成果分享环节,来自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智能教育中心的王宇涵和王海涛,分别以近四届国际青少年人工智能交流展示会(IAIF)的中小学生优秀人工智能学习成果和全国19个实验区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成果为切入点,对人工智能活动形式和未来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式提出建议。

在人工智能师资培养分享环节,华南师范大学钟柏昌教授在题为《教育技术学师范专业人工智能素养类课程设计举例》的报告中,从人工智能素养的思维框架出发,介绍了师范生人工智能课程设计的目标定位与理论框架,结合案例分享了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类课程的设计思路与实施方案。温州大学方建文副教授在题为《面向师范生的人工智能教育探索》的报告中分享了他在新一代人工智能课程中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智能教育中心AI教育研究员陆雅楠在题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教师成长营活动概述和课程设计》的报告中介绍了教师成长营的举办背景、课程设计与教学成果。此外,教师成长营优秀学员代表洪敏华、钱信林等分享了以“AI健康赋能项目化校本课程开发”为例的AI教学项目设计和开发的思路。

最后,在钟柏昌和谢作如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师范生人工智能教育共同体会议。该会议重点讨论了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工智能课程建设方案,商议通过了共同体章程,并初步形成了共同体专家组核心成员名单。来自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的人工智能课程负责人,在会上分享了他们在高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前期探索经验。

本次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工智能课程建设高峰论坛就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工智能课程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案和建议,涵盖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研讨等方面,将为我国师范生人工智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和力量。华南师范大学作为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科优势突,在教育信息化、人工智能教育、跨学科教育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践推广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后将继续为共同体的良性建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通讯员:赵国雄 王宇涵 李绮华 刘晓凡 | 来源: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 编辑: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