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教育摸索实践 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入人心(组图)

16.10.2014  14:10

图片说明:学习巧手纸艺受到了居民们的欢迎

图片说明:居民在社区学习使用计算机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10月15日报道:近年来,上海社区教育不断摸索实践,从传统文化入手,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和乡土教材,将中华民族传承多年的特色文化融入社区教育,进而推动社区治理。社区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它对社区治理的积极作用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让“孝心”转变为“孝行

  位于松江区的泗泾镇社区学校,在“传统文化进社区”方面卓有成效。中国“”文化是家庭养老模式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泗泾镇社区学校充分认识孝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基础与核心作用。于是尝试从“孝道文化”入手,弘扬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区从2013年开始筹划,推出了“心系老人孝感泗泾”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号召社区居民用感恩的心态看社会,做事情,用孝心去回报生活,用爱心去感受生活,用诚信去创造生活。这一活动从12个方面开展孝德宣传教育活动,即:布置一道文化墙、布置一座主题公园、组织一次征文活动、教唱一首歌、举办一次演讲比赛、建立一张关爱卡、编写一本《新24孝》、举办一场故事赛、评选一批孝星、排演一台戏、开设一堂孝德课、出版一本作品集。

  活动期间,社区学校挖掘各类艺术创作,编辑出版《新24孝》公益剪纸读本4万册,免费发放各社区居民。同时,号召广大居民通过征文、讲故事、演讲、传唱孝心主题之歌《孝心不能等待》等,以多种方式记录和感悟父母对自己的点滴照顾。社区还通过孝文化墙、孝文化主题公园、孝德讲堂等宣传教育形式,扩大教育范围,围绕孝文化主题创作了剪纸、书画、面塑、纸艺、布艺等形式的“”主题作品,遴选出孝感真实故事25篇并汇编成册。此外,在全镇评选出“首届泗泾镇十大孝星”,树立学习标兵。

  这一活动纷纷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大好评。历时9个月的活动,共吸引了3万余人参加,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潜移默化渗透传统文化、孝德理念。通过一系列“孝文化”的推广活动,提升了广大市民的道德素养,全镇上下孝老尊老的气氛愈发浓厚。以“孝德文化”为抓手,推进了全镇精神文明建设。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大力弘扬孝道美德,树立孝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培养社会主义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建立睦邻友好的邻里关系及和谐友爱的家庭关系,最终形成社会主义认同感、归属感、亲切感。现如今,小孩有礼貌了,进出门打招呼了,年轻人回家探望父母多了,邻里关系和睦了,其乐融融。

  泗泾镇社区学校校长陈海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前不久,他收到了社区居民“冰红茶”发出的微信:“响应老师从孝开始,从我做起的号召,带着老丈人和丈母娘去崇明旅游,祝老丈人六十岁生日快乐,我们一家人一直幸福快乐”,这让陈海云颇感欣慰。原来,那位社区居民的老丈人是个残疾人,腿脚不便,没出过远门,也没见过岛屿和大海,这次子女趁老丈人生日之际,带他去崇明旅游,了却了老人的愿望。“这个女婿也是在听了我的孝德讲堂后,深受我们宣传的新24孝中有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节假日与父母共度、带父母去旅行等行动标准的启发,所以安排了这次活动,把深藏在内心的孝心转变为孝行。

  不断深化的社区教育让中国社会传统美德深入人心,推动了社会治理,带来的是社会和谐。据泗泾镇信访部门统计,2014年上半年,泗泾镇家庭和邻里纠纷的信访上访率较往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社区教育所取得成果有目共睹。陈海云表示,他们还将会这一活动开展延续下去,因为对于当代社会建设来

  说,孝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社区志愿者编写乡土教材

  浦东新区高桥镇社区教育讲师团成员李楠君是一名从外地退休回沪的社区教育志愿者。近十年来,李楠君怀着对浦东和对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高桥的深沉热爱之情,认真调研、悉心编写了《浦东高桥地区历史文化》系列教材1—5集(计25万字,51篇),先后在基层社区学校讲课300多次,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和社区教育专家的充分肯定,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社区教育特色课程”。

  李楠君深有感触地说,自己深切体会到:充分运用本地区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编写乡土教材并广泛讲课,是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传播正能量,培养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有力举措。“今年我虽然已72岁,但我准备继续编写乡土教材第6集《高桥腾飞篇》,以形成更加完整的系列教材,同时努力开展宣讲活动,更好地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奉献我的一份余热。

   乐当“伟人教育”社区讲师

  2013年1月,上海市教委以普陀区为试点,依托普陀区9个街道(镇)社区学校,开展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陈云同志的生平事迹“进社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系列主题活动。普陀区学习办将伟人教育列入社区学校课程,组织普陀区9个街道(镇)专职教师赴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进行专题培训。在培训的基础上,9个街道(镇)社区学校制订教学计划,每个街道(镇)招收120名社区居民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与此同时,普陀区学习办还联合市老年教育教材研发中心开发微型课程,编印教材1500本发放给每一位学员。长征社区学校志愿者陈建民介绍说,自己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课程学习班,领取了区学习办编写的教材,倾听了陈云纪念馆馆长的专题讲座,参加了征文等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全程参与整个课程学习体验活动后,陈建民感言道:“伟人教育,弘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能起到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

  “走进伟人,学习陈云”不仅让陈建民深受教育和激励,也促使他做好在基层社区的宣传教育工作。作为长征镇讲师团的负责人,让讲坛发挥弘扬伟人精神作用是陈建民抓的第一件事。在活动期间,讲师团开展专题讲座十多次,有近千人听讲。第二件事是利用生活在居民区的优势,见缝插针地搞宣传、发教材。让陈建民欣慰的是,很多基层群众亲切地称他是“身边的金话筒”,“大家的好朋友”。

   开发非遗特色课程

  闵行区的颛桥剪纸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闵行区社区教育学院依托街镇社区教育力量,以开发、建设颛桥剪纸非遗特色课程为重点,带动了区域传统文化项目的整体性发展,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送文化发展正能量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闵行区社区学院社教办主任李国栋介绍说,《颛桥剪纸》课程是上海市社区教育课程巧手纸艺专题联合教研室的推出的首门课程。闵行区以颛桥镇社区学校为首批骨干教学实践基地,向该区其余的12个街镇(工业区)社区学校及教学点辐射,采用师资共享、资源共享的方式,在闵行区内全面推广。此外,还以巧手纸艺专题联合教研室骨干教研员为基础,向各个区县进行课程和实践基地的推广,取得良好成效。

   特色社区课程辐射中小学

  徐汇区是一个传统文化与海派文化兼容、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特色城区。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中,徐汇区敏锐把握文化发展主旋律,深刻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截至目前,徐汇区社区教育中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近50门;分布在区社区学院、6所老年大学、13个社区学校、303个居委学习点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班近300门,参与学员达6000人。此外,各种自发组织的、以绒绣、海派旗袍秀、盘扣、江南丝竹、桂林班皮影戏等为主题的各类学习团队达200个,团队人数已近万人,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徐汇华泾镇是黄道婆的故乡,该镇在学习型社区创建中积极渗透黄道婆文化,重点是在社区里树立“邻里之间、能者为师、一技之长、造福社会”的黄道婆精神,促进人们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服务社会的品质,培育积极向上的社区氛围。徐汇区还开设了黄道婆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系统性培训,开展家庭手工制作比赛,在中小学开设第二课堂棉纺织兴趣小组等活动,广受欢迎。

  徐汇田林街道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培育现代社区精神”的特色学习品牌。在社区学校开设《老、庄导读》《古诗词赏析》《中国画》《中国结》《越剧》《民乐》等系列社区教育课程,并辐射到区域内中小学校,形成田林小学“”文化、田林一小“”文化、西南位育中学“中和位育”等系列课程和企事业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系列课程获2010年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2012年,街道编撰收集了23个感人小故事形成《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培育现代社区精神》居民读本,送进居民小区,送进机关团队、送进企事业单位,让这些身边的真人真事感染激励更多人,发挥正能量。

  除此之外,田林街道还涌现出了一批以传统文化为凝聚力所建起的群体。这些社区居民因对传统文化的共同爱好聚集在了一起,在业余生活中开展各式各样的传统文化活动。更为惊喜的是,这些群体不但将原本松散的一个个居民聚集在了一起,还由开始的“兴趣爱好小队”发展成为了社区工作的优秀团队,平日里经常为社区工作添砖加瓦。

  成立15年的红枫腰鼓队就是其中的典范。红枫腰鼓队从刚成立的21人发展到如今,已经有了上百人。居民也从单纯学习腰鼓健身,到鼓舞结合创作新形式;从满足个人需求,到关心团员境况,互帮互助,再到走进中小学开展老少同乐项目,走进敬老院慰问孤老,走到虹桥机场、东方明珠、世纪广场、国际马拉松赛场等地完成重大演出活动。他们还积极参加助残、助老、学雷锋等,参加“蓝天下的挚爱”捐款,先后多次被授予“社区志愿者示范团队”“优秀群文团队”“徐汇区新德新风先进集体”。被全国妇联、国家体育局评为“全国亿万妇女巾帼文明健身队”的荣誉称号。2013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老年人学习团队。

  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对中小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是上海徐汇等区县的一贯坚持。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国学精髓,是凌云社区“爱心暑托班”最大的办学特色。为了让暑托班的孩子从小润养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接受熏陶,完善修持,养成良好习惯,尊亲重孝、重信知礼,凌云社区的“爱心暑托班”以“倡导国学品读经典、四位一体共同成长、知行合一有效促进、琴棋书画全面发展”为特色,让孩子们通过学习《弟子规》、《孝经》、《三字经》和美德礼仪等课程,培养了孝心与德行,并通过《学生每周力行表》,落实《弟子规》在生活中的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三进”和“二送

  据上海市教委介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上海开始推动社区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现在已经基本形成由17区县的社区学院、214所街道社区学校,5000多个居民学习点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体系。社区教育作为服务市民的继续教育大平台,使政府提供、整合的多样化教育资源和服务能够深入到基层,在提高居民的职业技能、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和创新本土优秀文化、弘扬中国社会传统美德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长期发挥着显著作用。

  据悉,首先,上海以“三进”推动社区传统文化宣教活动。在“进社区教育课程”方面,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中心已建设完成第一期10个系列15门传统文化课程,制作了15盒(共50张)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资源光盘配送至全市各社区学院(校),使优秀传统文化进入社区教育课程。未来市级层面还将继续建设及配送相关课程资源。

  自2008年起,每年评选的优秀社区教育课程和优秀社区教育资源中,有近三分之一或将课程与资源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累计总数达到183门。其中既有区级社区学院推出的弘扬中华文明的中华经典进社区课程;又包括了各级社区学校推出的地方特色文化,比如嘉定的世遗竹刻、宝山罗店的艺术花灯、金山的农民画、长宁的西郊农民画、金山的打连厢等等;还有一批旨在提升居民人文素养的茶道课程、诗词楹联课程、传统文化系列、历史文化系列的主题课程。

  在“进学分银行”方面,各社区学院与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联手,将符合区域特色,分层次、分类型、常态化地开设与传播传统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课程纳入了学分银行,学员在参加完相关课程后,可获得学分银行相应学分。

  在“进学习团队”方面,各区县通过各种方式培育了一批以学习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的学习团队,比如:奉贤的滚灯文化传承研究队、闸北的华兴诗画社、徐汇的田林诗歌沙龙、虹口的曲阳京剧表演和演唱、浦东的海曲乡音锣鼓书表演队和芦潮港镇风筝队等,并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进一步增强各区县社区教育中传播、宣教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氛围。

  同时,上海以“二送”来保障社区宣教活动。在“送资源”方面,在全市试点开展了社区教育资源的配送工作,2013年为全市17个区县社区学院以及约214所街镇社区学校配送了“社区教育文化资源新春大礼包”,其中既包括了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性读本,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海城市价值取向)故事读本》,又包括了将中国梦融入传统文化的市民作品集,比如《我的中国梦》书法作品集,深受市民喜爱。


  在“送活动”方面,依托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优势,上海市教委每年举办各类大型活动吸引市民市民关注和学习传统文化。比如,在今年的即将举办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式上,就在“最受市民欢迎的课程”体验区域设置了“中医保健”、“茶道礼仪”等两门课程向市民开放体验;在学习展示区则开辟了“中华文化”、“精神文化”、“地域文化”等专区,充分为各区县的相关课程、市民活动搭建展示平台,让全市相关课程、活动的教育成果得到展示推广的机会。

  据悉,上海今后还将开展以传播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宣传活动,通过网络平台、移动终端、数字媒体和实体平台等充分展示社区教育中相关的优秀课程和资源,并将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资源开发制作成为全媒体读本、网络课程、高清视频、音频、电子书、APP等,资源内容涵盖中华经典诵读、中华美德故事、中华茶艺、中华成语、中华美食、中医养生、国粹戏曲、国画书法、漫话人生、民俗文化、魅力汉字、家风家教等诸多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