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散户退出奶源市场 奶农提高单产自救
为了维护养殖业的稳定,奶农与乳企之间签订的收购合约目前几乎都在顺利执行中
在国内乳制品市场疲软,上游养殖业生存压力大,国内乳企纷纷涉足海外市场收购和自建奶源,一个相对缺奶的国家,竟然出现了奶源“过剩”现象,乳业发生的这些事情,引发了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完达山乳业董事长王景海近日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奶农养殖效益比2013年减少了50%以上,养殖业亏损严重,信心不足,加上国内乳制品需求疲软,国际市场乳制品价格持续走低,很多乳企为了缓解经营压力,选择转向国外进口奶源,一度造成国内奶源市场出现了严重的“过剩”现象,从长远来看,此举不利于我国养殖业和乳制品业的发展。
在王景海看来,当前乳业正值寒潮,进口乳制品对本土乳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中国乳企必须适应国际竞争环境。而中国乳企参与国际市场接轨,应该从原料源头做起,做原料的产业竞争。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国内的奶牛养殖成本较高,奶源收购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目前国内奶价在3.5元-4元/公斤,而国际奶价在1.7元/公斤。
国内奶价远远高于国际奶价,在价格这个环节,国内与国外是无法竞争的,这一点国内乳企都看得十分清楚,国际奶价的持续下跌,国内养殖业遭受巨大压力,从2014年至今,大量中小牧场退出历史舞台。对于生存下来的奶农来说,他们的日子到底如何?为此,《证券日报》记者深入养殖一线,就奶农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
散户逐渐退出市场
在山东潍坊某县城,2015年初也曾出现过倒奶现象,经过一年多的市场调整,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
“原奶的价格在3.8元/公斤左右,企业收奶方面还可以,但是如果原奶不达标,他们也不会收的。”一位奶农对《证券日报》记者如此表示。
大企业在原奶收购方面的要求严苛,原奶质量的严要求,让不少小型养殖户不得不退出养殖业的舞台。
从事养殖业多年的王先生,去年将100多头奶牛全部卖给了相邻的一家养殖户,对于退出养殖行业的理由,王先生告诉记者,首先是原奶的价格持续下跌,另外,收购原奶的大企业对于规模较小的散户(100头以下)的养殖户不再续签合同,如果将原奶卖给社会上一些小型乳企,价格非常便宜,卖给大企业4元/公斤,卖给小乳企大约一元/公斤,实在没有办法,就把奶牛卖给了同行。
根据王先生的介绍,他是该县城最后一家卖掉奶牛的小型养殖户,目前,县里的养殖户的规模都在几百头以上。
对于目前市场上3.8元/公斤的原奶,王先生表示,奶农还是有钱赚的。
他告诉记者,小型养殖户的成本在2元/公斤,大型的牧场成本在3元/公斤左右,卖3.8元-4元/公斤,养殖户的原奶如果不出问题,还是都赚钱。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养殖散户在环境污染、质量安全方面都存在不可控的因素,因此,散户退出市场是市场法则下的结果。
一位乳业研究员也对本报记者表示,在黑龙江,2015年也有大量的奶牛养殖散户退出市场,他们或将奶牛卖给养殖户,或当作肉牛卖掉。目前,国内存活下来的都是中型牧场居多,而大型牧场成本大,其生存压力也大。
提高单产降成本自救
事实上,在行业低谷,也有一些人,他们选择在逆势中寻找机会。
去年9月份,李伟(化名)的牧场终于建成投产,在整个养殖业一片萧条之际,李伟投资上千万元建设一座牧场,在很多人看来还是有一定风险的,毕竟投资牧场的回报周期较长。不过,采访中,李伟对于这笔投资还是很有信心。
在李伟看来,中国是一个缺奶的国家,中国不可能全部依赖进口,只有用心养奶牛,进行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的同时产优质原奶,养殖奶牛还是有前途的。
选择在行业寒冬建设牧场一事,李伟有自己的一本生意经,“做生意都是有风险的,在行业低谷进入有风险,但也有机会。去年比2013年,在投资奶牛方面要少投资100多万元。另外,原奶价格下降了,同样,养料成本也在下降,而成本下降的幅度与原奶价格下降的幅度几乎持平。”
据李伟介绍,牧场中目前一共养了200多头奶牛,刚开始产的原奶都作为社会奶卖的,价格相对低一些,但是社会奶的要求与大企业的要求一样高。自今年一月份,公司与伊利股份签了合同,目前原奶都卖给了伊利。
“伊利要求的特别严格,不达标的原奶一律不收,从车间到工厂都有监控。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奶都是按照订单全额供的”,李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目前来看,与伊利合作的牧场要比跟其他企业合作好一些,伊利给出的价格相对稳定一些。
而对于社会上关于养殖业不赚钱甚至亏钱的说法,李伟认为,每家核算成本的方式不一样,有的养殖户是在行业好的时候(原奶价格5元-6元/公斤)贷款建设的牧场,成本较高,行情一不好,加上还利息,他们的压力就很大。目前3.8元/公斤的收购价,我们奶农一头牛每天还能赚几十元钱。
李伟表示,目前很多奶农不敬业,按照现在的奶价,如果还是粗放式养殖方式肯定不赚钱,但是,在养殖环节上肯下工夫,精细化养殖的奶农,他们很少来抱怨,他们会提高单产来降低成本产生利润。
当众多的奶农在抱怨奶价低不赚钱时,李伟还对收购原奶的企业表示出了理解。“目前是行业的低谷,乳企的压力也非常大,他们按照原订单合同收奶后,如果这些奶不能完全做成产品进行销售,就会将原奶进行喷粉储存,这也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负担。”
李伟算了一笔账,按照3.8元/公斤的价格计算,生产一吨基粉的价格在3.5万元,而进口一吨基粉的价格在1.5万元。
事实上,为了维护养殖业的稳定,奶农与乳企之间签订的收购合约目前都在顺利执行中,除非养殖户的奶不达标才被拒收,但是,在乳制品行业相对疲软的背景下,乳企大批量的喷粉带来的基粉挤压也给企业带来压力。(记者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