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堂前说邹鲁 石楣杆下话春秋
●邱汉章
邹鲁是孙中山先生的战友、国民党的元老和中山大学的首任校长,在民国史上赫赫有名。其祖居敬爱堂,位于大埔县茶阳镇的仁厚村,距该镇城区约八公里。作为国民党元老级的人物,邹鲁从同盟会起,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是孙中山先生的战友。孙中山先生逝世时留下著名的总理遗嘱,邹鲁是在场的几个签名见证人之一。因为这些,邹鲁祖居虽隐藏于深山之中,却若如磁铁一样,吸引着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邹鲁祖居建于清代,坐西向东,背靠蜈蚣山,面向仁厚村。正门前方20米立有7根石楣杆,石楣杆大致分三类:底座四角形为秀才、底座六角形为举人、底座八角形为状元和四品以上,这些石楣杆底座均为八角形,显示着邹鲁家族过去的荣耀。
敬爱堂正门门口有两个石狮,在堂内的墙壁上还悬挂着一个十分显眼的“特色民居”牌匾,照壁上原来还画有麒麟。敬爱堂一正四横,为土木结构。正屋有房间 18 个,两旁横屋共有房间 24 个,建筑面积 1352 平方米,占地面积 1584 平方米。因为敬爱堂在建筑上是7道门18间房,7道门犹如北斗七星,18间房则意指十八星宿,与一般客家围屋建筑风格不同,富有特色。据说敬爱堂有三奇,一是在季节的更换里,每年都有几天初升的太阳直射正厅中央,形成“蜈蚣吐珠”的图案。二是屋后花台坎边有郁郁葱葱的风景林,但数百年来竟没有一片叶子落到屋顶的瓦面上。三是每当深夜,从祖居上空远望有一道非常亮的白色光环。正是这三奇使整个建筑披上神秘面纱,吸引许多专家学者前去探秘。
站在敬爱堂门前的石楣杆下,举头远望,蜈蚣山上树木浓郁苍翠,仿佛荫护着山下纵横有致的敬爱堂屋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蜈蚣山因敬爱堂前的7根石楣杆而在当地闻名,更是借重邹鲁之名而声名远播。孙中山先生与“山中山”的大埔县亦是有特别的缘分,民国七年四月中旬(公元1918年5月)孙中山先生莅临大埔县三河镇,动员粤军总司令陈炯明援闽北伐。1929年,资助孙中山革命的有“国叔”之称的三河镇人徐统雄倡议集巨资,在三河镇兴建了全国第一个“中山纪念堂”。大埔人邹鲁,是孙中山先生的战友。1908年10月,邹鲁与朱执信策划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后,邹鲁与朱执信、陈炯明、胡汉民于广州起义。1923年,孙中山先生电胡汉民、邹鲁等五人暂行总统府职权,邹鲁出任财政厅长,其间被誉为理财总舵手。1924年,孙中山先生计划将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政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为国立广东大学,邹鲁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央执委委员、青年部长、常委,负责筹建国立广东大学。孙中山逝世后,邹鲁任中国国民党中央三个常委之一,国立广东大学即国立中山大学(1926年)成立,邹鲁为首任校长,并为国立中山大学校歌作词。1927年后,邹鲁退出政坛,出游欧美,以“图书满架,瓜菜满园”为乐,撰写了《中国国民党党史》。
岁月似流水,世事如烟云。敬爱堂门前的石楣杆依旧傲立风霜,蜈蚣山上留得浓荫护着那座不寻常的特色古民居,荫护着一路潺潺流水的秀美山村。透过车窗玻璃,陶醉在山村碧绿山水田园和白墙黛瓦的美景里,感慨客家人开基创业的艰辛和成就,我不觉念起邹鲁的诗句:“蓝缕箪路启山林,寸寸山村尽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