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佛山社工,还看本土子弟兵
社工服务是近年政府购买服务的重中之重,但在经济发达、语言文化有别于内陆的珠三角,不但社工行业普遍留不住人,不少勉强留在前线社工岗位的朋友可能缺乏专业背景,或者不熟悉地方文化,成为本土社工发展壮大的一大障碍。日前,南海区民政局破天荒地把一批来自佛山五区的社工专业大学生组织起来,参观考察了十余家本土社工机构,尝试先突破横亘在用人单位与人才之间的信息障碍,为本土社工的学成归来铺好通道,今天我们请来活动的召集人及两位参与者细诉心声。
1 留住本土社工,佛山前景光明
南海区民政局日前组织了一次全市社工学生参观本土社工机构的活动,笔者有幸担任该活动的召集人,结识了大批同样读社工专业的本土同龄人。活动的构思源自笔者去年在社工专业毕业之际,目睹不少曾志存千里的同学都没有入行,与此同时佛山社工界又常说缺乏专业出身的本土社工。我们想,难道“科班出身”的社工,佛山真的无人?
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当初我和几个本土社工学生尝试在网上搜集散落在各大高校的佛山社工学生,原本估摸只能找来二三十人,后来居然有过百人加入。既然又专业又本土的年轻人并不缺乏,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我们看到,一方面机构闹“社工荒”,抢破头争着要社工,这点从下去参观的社工机构负责人迫不及待地索要社工学生的联系方式可以窥见。一方面,其实高校社工教育和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张。其中大专院校社工学生招生规模持续递增,以广东青年职业学院为例,该校2011级只有53人,12级翻了两倍增加到了153人。此外,短短几年,全国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 SW办学院校已从09年的33所增至2014年的104所。这些数字的“迅猛”增长反映了社会对社工的急迫需求。
然而,这些社工学生的流失情况却相当严重。尤其是一本院校的社工毕业生,以本人所在的2010届中山大学本科毕业社工学生为例,我班42名同学中1/3的同学读研,在其余选择就业的同学中,只有1人从事社工相关行业(非一线社工)。相比较之下,大专社工毕业生留在本行的情况要好得多,例如广东青年职业学院11届的社工学生53人,其中超过70%的学生从事社工行业。一本学校社工学生流失率远高于专科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和社工人才被大量浪费,实在令人惋惜和忧心。
有观点认为,社工行业工资待遇不高、社会认同度低等特点,吸引不了一本高校社工学生就业,因此建议取消重点高校的社工专业,由其它院校负责培养。这个观点乍看有一定道理,但认真思考极为不妥。必 须 指 出 的 一 点是,不能将社工行业存在的问题合理化。在香港,上世纪50年代初香港大学首先开设社会工作教育,由一年制的文凭及证书演变到六所大专院校提供不同程度的社工训练课程,社工人才的培养呈现专业化梯度发展。反观我国目前高校社工教育“质”的发展跟不上“量”的速度,社工人才“量”的发展速度又呈现“量”的流失,社工行业尤其高素质人才缺乏,如督导人才、高级管理人才、资深一线社工严重不足。
当务之急,是要多管齐下,一手抓高校社工教育,如何提升质量而稳住发展速度,一手要抓紧改善社工的就业环境,创造有利条件,在吸引社工人才入行之前先留住行业内的这批人。如果我们留得住来自本土且有专业背景的一批又一批社工,这个行业在佛山就一定前景光明。(刘维)
2铺设就业通道,迎回社工“子弟”
佛山的社工行业一直有个难题,就是明明有很多本土学生出去读社工了,但回来当社工的却寥寥可数,造成这个行业“红裤仔”出身的比例奇低。为应对此困局,南海区民政局最近组织了数十名佛山籍高校社工系学生参观南海社工机构。这个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学生打开了实习与就业的大门,更重要的是,尝试扫除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障碍。
一直以来,社工行业存在较大的用工缺口,其对口就业率偏低,只有10%-20%。原因之一是不少社工专业学生缺乏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社工行业目前处于未饱和状态,社工就业理应不难。但是,“好就业”与“就业好”是两种不同的情况。当今社工系毕业的学生较少从事对口工作往往并不是因为没有找到社工工作,而是找不到满意的社工工作。同时,现实中并非缺少提供好的社工工作岗位的机构,而是通常缺乏公布这些信息的平台。
活动中,不少学生都表示回佛山当社工有信息不畅之苦,仅能靠家人朋友的关系联系或者自己跑去大名气的几家碰运气,就业可选范围太小。这在招聘信息的发布发映得很明显,佛山社工招聘信息发布零散,并无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大多为机构自行发布。在中国社工协会官网或广东社会工作网上搜索,佛山社工招聘信息仅为个位数。用百度搜佛山社工招聘信息,虽有逾六十个网站发布信息,但是质量参差不齐,恐怕是不少学生望而却步的原因。
相比之下,广州市的信息发布平台则比较完善。广州社工服务网中的“社工招聘”一栏,发布广州地区各机构招聘信息,仅2015年来便有多达47家机构发布招聘信息,为社工提供丰富的且经过机构认证的岗位选择,更有可能选出心仪的工作。本来就不如广州有竞争力的佛山,未来应如何主动地迎回本土社工子弟,很值得思考。
如此看来,该次社工机构参观活动某种程度上是南海社工行业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反映着南海社工信息平台露出雏形。笔者相信,这是一个由佛山籍的社工专业大学生组成、政府提供指导监管把关就业岗位质量并在成员内部实现共享信息的有机共同体,在此团体上构建的本土化社工信息资源平台,将有望实现可靠的就业信息发布和就业资源共享,为本土社工专业学子提供足够的岗位选择,坚定他们对家乡社工行业的信心,让他们更愿意留在这里,助力佛山社工行业的发展。(张家玉)
3在摸索中改进社会工作
政府职能由“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购买社会服务,尤其是在基层社区引入社工服务,已成为我国社会服务供给的新模式之一。但时至今天,很多人仍然不知道引入社工何以必须,依旧把社工等同于义工,把“助人自助”等同于“做善事”。笔者读的是公共管理,日前跟随南海民政局为本土社工学生组织的考察团访问了逾十家机构,深深感受到,要让社会工作继续向前走,我们仍然有必要不厌其烦地不断为公众讲解这种新模式,同时通过温故知新,反思当下的各种问题。
从理论上看,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理由包含了两个逻辑,一是由政府直接提供服务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二是社工服务恰好弥补了政府这一缺陷。托克维尔说过,“一个政府,不管他如何精明,也不能明察秋毫”,由政府直接提供服务只能满足大多数民众的偏好却无法回应其他多元化、差异性的服务需求,同时,政府内部必定缺乏足够多的专业人员来提供特定领域的服务。与此同时,以科层制的政府架构来提供服务,成本必然偏高。于是,向社工机构购买服务成为了更好的选择,因为后者有自己特定领域,可以更专业、更灵活地回应不同的服务需求,做出更好的“性价比”。长远地看,通过外包服务,还可以培育出一个日趋独立、壮大的社会组织体系,走向多元治理的格局。
不过,理论是丰满的,实践却可以很骨感,事实的确亦是荆棘满途。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各种不足和弊端不容回避。有些周边城市,简单地学习香港的一笔过拨款模式购买服务,结果是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效却不如人意。有一些城市的购买过程不公开,导致机构间无法公平竞争,最后出现垄断。更常见的则是拨款不及时,没有跟随物价调整等,使得机构留不住社工等。对于机构而言,经常为人所诟病的则是人员的专业性,一线社工有专业背景的本来已经凤毛麟角,有些机构甚至连持证社工也属于少数派。上述问题的存在,当然不是新模式的初衷,更重要的是,它与公众的期待相去甚远。
那么问题来了,走到现在这一步,这剂药的各种副作用陆续呈现,还继续吃吗?笔者以为,既然要治病,那么有副作用的药也得吃。副作用则须通过其它手段予以消除,第一步是正视这些问题,找到未来挑大梁的生力军。笔者认为,让对本土饱含感情,对专业怀有追求的本土社工学生参与其中,不失为一个切入点。回归专业与信任本土,希望才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