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低价游”乱象 板子须打对地方
国家旅游局日前通报了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春季行动工作进展情况。其中,40家涉嫌“不合理低价游”网站被关停。而据媒体记者对多家旅游网站跟踪调查发现,目前低价游产品明显减少,多款低价游产品已下线,但打着“特价尾单”旗号的低价产品仍有售。
近年旅游市场持续火爆,旅行社和旅游公司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其中价格战最为常见,而且是花样不断翻新,诸如“低价游、零团费、负团费”等频频出现。倘若真是旅游公司通过内部挖潜降低成本,让游客不花大钱便能美美游玩一趟,那当然皆大欢喜。问题是这些“低价游”往往是诱饵,一旦游客中招,花的代价可能比正常团费还高,且可能受一肚子气,正所谓“花钱买气受”。
只要看看近年媒体曝光的“低价游”诸多乱象,就知道个中有多少猫腻和陷阱。有的是货不对板,说好的线路景点大打折扣;有的则是象征性在景点转转,其余变成购物项目。尤其恶劣的是某些导游通过谩骂、要挟等手段逼迫游客购物,不购物就甩客不让上车等等,可说是无所不用其极。此类导游的行径已不是履行导游服务,而近乎于强买强卖。
显然,以价格为诱饵,引游客上钩,然后施以种种宰客手段,从本质上说已与诈骗无异,是违法行为。对此,有关部门虽也有整治与查处,但在问题的定性上,对类似行为往往只视作“行业不正之风”,并未将其上升到违法高度来认识和惩处。这也令得某些旅行社和从业人员有恃无恐——不就是拿个回扣赚点钱嘛,方式方法欠妥,改进就是了。于是,所谓改进可能只是欺骗手段更巧妙更隐蔽些而已。
综观近年一些地方的旅游市场,为何各种“低价游”行为屡禁不止,有些著名旅游地甚至被“低价游”搅得乌烟瘴气,频频曝出坑害游客事件。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这种打着低价游旗号,实则坑害游客的行为“定罪偏轻”,打击不力。有的职能部门和专业人士,甚至还怪游客缺乏“成熟的旅游观”,念念不忘提醒游客莫贪图低价便宜。不能不说,这实在是打错了板子。明码标价是商业的基本伦理和规则,作为游客又如何能分辨何为合理何为不合理的低价呢?
旅游产品与任何商品一样,须有一定的“生产成本”。而旅游产品又不同于工业品,因技术与工艺的差异,有的企业可通过精修内功而成本大幅低于同行,但旅游产品的成本大多是刚性的透明的,若定要低于成本报价便会赔本,否则只能靠“旁门左道”回本获利。这也是“低价游”能够长期经营下去的不二法门。从监管层面无疑有必要建立价格监督或通报机制,明显低于平均成本者就应问询或探个明白。
显然,整治旅游市场的“低价游”乱象,必须要对类似行为准确定性。一般产品的“低价竞销”,只要货真价实,且无过分的附加条件,尚可理解。但打着低价幌子,以此为诱饵,行坑蒙拐骗甚至劫掠之实,就触犯了刑律,须依法惩处,而不能只是轻描淡写以“不正之风”一吹而过。同时,对旅行社及从业人员,但凡涉及类似欺诈行为,就应纳入信用“黑名单”,逐出市场,决不姑息。总之,无论专项治理还是综合整治都应有的放矢对症施药,从而建立起规范的旅游市场秩序,让广大游客能放心出游。
编辑: 林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