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交会交出靓丽“成绩单”:签约重大项目21个 成交额逾20亿元
协议或意向成交金额约80亿元
富有文化底蕴的展品,吸引了孩子好奇的目光。
拍下来留个纪念。
观众济济一堂,享受文化盛宴。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台演出剧目、近5000部影视作品、2万件艺术品参展,签约重大项目21个、成交额逾20亿元、成交意向约80亿元……这张文交会的成绩单,在昨天举行的2017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文化金融发展峰会上发布。
此外,现场还发布了《2017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以及广州文化创意企业板,形成了引领广州文化与金融融合的里程碑。多名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围绕“文化金融融合、文化产业投资机会”等主题展开讨论,有专家认为,广州有条件建成国家级文化金融中心。
文化盛宴持续半月综合展会观众百万
昨天,2017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文化金融发展峰会在广州琶洲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举行,这也成为为期两周的2017广州文交会接近尾声,派“成绩单”的重磅活动。
文化盛宴持续半个月
整合一系列文化资源
会上,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冀韬发布了2017广州文交会成果。文交会从12月12日开始,一直持续到24日,成为综合性、国际性的文化产业交易平台,系列活动包括中国(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1212创意中国论坛”和中国文创大会·天河峰会等活动。
截至记者发稿时止,文交会共签约重大项目21个,吸引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千家机构、近千台演出剧目、近5000部影视作品、2万件艺术品参展参映,累计参观人数近百万,成交逾20亿元,协议或意向成交约80亿元,成果丰硕、亮点纷呈。
展会还实现了由单一专业性向综合性展会的突破,打造持续近半个月的文化盛宴,搭建了集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交易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在参展参会规模方面,演交会吸引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32家机构、1000台剧目参会;纪录片节吸引613家机构、113个国家和地区、4239部/集作品参评参展;艺博会吸引38个国家和地区、390家艺术机构、2万件艺术精品参展……
事实上,文交会整合了广州培育多年、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系列文化会展资源,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持续5个月之久的文化产业交易季。如广州艺术节期间有近20万人次走进剧院观看演出和参加活动,漫画节直接参与人数逾29万人次,中国儿童电影节吸引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124部作品参展参赛,展映影片338场,观影人数超过10万人次,上述活动均创历史之最。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文交会的“国际范”“专业范”明显提升,以世界创意之父约翰·霍金斯、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副总监保罗·宏登等为代表的近200名国际国内著名嘉宾和顶级参展商云集广州,73家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成员悉数到场。
两大投融资平台
助推文化与金融融合
会上,广州文化产业投融资联盟正式成立,广州地区重要的9只基金和公司成为联盟成员,募集规模超过500亿元,为广州文交会提供投融资服务,为优质项目孵化、交易和产业化提供金融支持。同时,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文化创意企业板”设立,将进一步促进中小微文化企业股权交易和融资。据介绍,“广州文化创意企业板”是为落实国家推进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要求,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股权交易中心与广州市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广州文化创意企业板”(简称文创板)于2017年12月开板。
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也助推文交会成为继广交会、金交会之后又一重要的广州城市名片。以广州文交会为牵引,汇聚全球文化精英,广州将链接全球高端文化资源,集合演艺、广播电视、电影、出版、版权、动漫游戏、音乐、艺术品、戏剧等各门类的文化产业交易交流平台基本形成。
文交会还完善了产业网络体系,通过建立中国文创产业联盟、广州文化产业投融资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中国高校创意设计联盟等综合性产业联盟和组织,首创“中国文创企业百强”和“中国文创城区百强”评选、中国文创产业(天河)指数,产业网络覆盖面更广,产业组织更加有力。
报告发布
广州文化消费全国居首
会上,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尹涛发布了《2017年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广州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广州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尤其是新型创意业态发展迅猛,文化创意消费领先全国,“文化+科技”的跨界融合能力更是成为广州当前文化繁荣和科技创新的一大亮点。
据统计,2016年,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487.78亿元,比上年增长11.99%,高于同期GDP增速3.8个百分点。在国家主要城市中,2016年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排名居全国第三。广州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4991元,占城市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13.1%,超过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位列全国第一。
在广东省2014年和2015年公布的高新技术企业名单中,广州市高新技术文化企业达到296家,居广东省第一位。广州也是全国第三大互联网城市,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企业快速发展,网游动漫、新媒体等文化新兴领域领跑全国,全国互联网企业百强中广州占8席。灯光、音响等演艺设备产值全国领先,据统计,广州灯光音响产值约占全国的50%。
与此同时,报告也提到,广州文化企业繁荣发展的同时,在利用资本市场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本次文交会通过文化与金融融合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推动广州文化创意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发展,探索具有广州特色的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创新发展、做强做大的文化金融创新模式。
峰会论剑
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金巍:
广州有条件打造国家级文化金融中心
“广州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文化金融显然是产业金融应有之意,也是下一步要研究的重点。那么,广州如何建设文化金融中心呢?”在昨天进行的2017广州文化金融发展峰会上,中国传媒大学文化金融研究所教授、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金巍教授在主旨演讲上发出此问。
金巍说,《2018年文化金融蓝皮书》即将出炉,在文化金融未来发展中,想探讨3个关键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文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探讨;第二个是文化金融专营机构问题的探讨;第三个是文化金融中心城市建设问题的探讨。
金巍表示,在现代化新型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规划中,文化产业已经开始承担重要角色,金融必然要和文化产业相遇。不过,目前,我国文化金融规模跟总体金融规模相比是非常低的,大多数城市都低于1%,有的只有0.3%。
金巍认为,要成为文化金融中心城市并不容易。文化金融中心城市理念离不开技术、知识、制度、管理、文化、人才,这是在每一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要素产业有三个,包括文化产业、金融产业和科技产业。
金巍说,建设文化金融中心主要有三个条件,一是具有国家中心城市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础,二是有全国性金融中心或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基础,三是具有较发达的文化产业基础,这三个条件具备,会自然而然形成文化金融中心。
那么,怎样建设文化金融中心城市?金巍认为,无论参照哪一个评价标准,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都是成为文化金融中心的热门城市。广州是文化消费非常发达的城市,是属于文化消费驱动型的城市。
金巍还建议,广州可以搞一个文化金融指数。
南方财经传媒集团总裁张志兵:
文化产业需要大众参与
南方财经传媒集团总裁张志兵认为,文化产业有一个发展路径,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一定是产权化,资产化,金融化。产权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登记确权,资产化解决的问题是评估作价,金融化要解决的问题是资金的流通,证券化要解决的问题是大众参与。一个产业发展到最高端,一定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行业,深交所、上交所打个喷嚏,全国人民都会感冒,就是因为参与的人多。如果文化产业高高在上,和多数人没有关系,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空间。
张志兵说,金融是产业的核心,产业的最高端之一发展方向就是交易所,文化产权交易所是2010年就有的文化金融融合的实际案例。文交所把鉴定、评估、物品的存管、资金结算分给四个专业的机构,各自去完成,有非常好的效果。
数说文交会
签约重大项目21个。
吸引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家机构、近1000台演出剧目、近5000部影视作品、20000件艺术品参展参映。
累计参观人数近100万。
成交逾20亿元,协议或意向成交约80亿元。
演交会吸引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32家机构、1000台剧目参会。
纪录片节吸引613家机构、113个国家和地区、4239部/集作品参评参展。
艺博会吸引38个国家和地区、390家艺术机构、2万件艺术精品参展。
各方说法
银行企业都要会创新
刘华生(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东省分行副行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几个方面的工作需要继续推进。第一,作为金融机构,对文化金融这个话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第二,要加强和投融资平台的合作,包括今天的文创板也好,金融服务中心也好,有两方面优势,一是对文化产业很了解,对金融业银行业了解,这是很好的桥梁。第三,是融资的最后一公里,金融企业怎么跟具体的文化企业对接,我觉得双方要有创新,银行要有创新,文化企业也要多跟银行沟通和交流。
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判断有自己的标准。我们看中小微企业,看的是几张报表,比如职工工资表和财务报告等。现在银行变化挺快的,你可以凭流水贷款,可以凭交税信息贷款,可以凭应收账款贷款,凭你未来收益的分析也有融资的可能。
电影产业一定能赚钱
杨世真(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青年研究会理事):五年前,我带着电影梦想来到广州大学。我觉得广州发展电影产业有很多优势,一来它跟港澳比较近,二来广州是全国最大的电影票仓,消费能力很强,影院很多。此外,广州还有改革开放40年积累下来的庞大产业资本,资本的力量很强大,所以我认为广州发展电影产业有好多优势,市政府现在对发展电影产业也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政策。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我觉得广州需要建一所电影学院,办一个有特色的电影节,因为中国的电影观众基数这么大,广州人有这么大的消费能力,广州生产的电影却还比较少。我愿意从人才培养方面做一些贡献。希望金融界的老总们一定要相信,电影产业一定是可以赚钱的。
2017-12-23 10:55:36 来源:广州日报 浏览字号 大 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