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灵机文化冯剑荣:打通线上线下传播传统文化
本网记者 黄艾明 广州报道
近几年,IP概念炙手可热。
所谓IP(Intellectual Property),直译为“知识产权”,特指具有长期生命力和商业价值的跨媒介内容运营。随着互联网巨头对IP的追逐,以及资本与制作方的陆续进入,IP概念已经延伸至游戏、文学 、动漫、影视、衍生品等多个领域,热度一时无两。
无独有偶,故宫博物馆近期先后与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及腾讯达成合作,打算在文化创意产品等领域发力,意在开发和挖掘故宫IP的潜在价值。为什么是故宫?因为这里是最丰富的传统文化宝库。
事实上,互联网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介入,将更加凸显IP在产业中的重要性。基于IP的用户运营模式也将于在“互联网+”传统文化的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内容产品的质量将成为决定产业和市场发展水准的关键。
但“互联网+”传统文化领域到底该怎么玩?
挖掘传统文化优质IP
灵机文化联合创始人冯剑荣认为,“互联网+”传统文化的产品,最重要的核心宗旨就是通过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新技术、新手段向全球华人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有深厚的历史沉淀,这正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优质IP。“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在人们经济条件上来后,如何在快节奏生活下找回自己,沉淀自己?我们发现人们对于精神以及文化领域的需求正在增强。”
艾媒咨询发布的《2015中国“互联网+”传统文化发展专题报告》数据显示,对于“互联网+”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大部分手机网民持乐观态度。其中持“非常看好”以及“看好”的手机网民总占比达到了68.4%。艾媒咨询分析认为,基于互联网在其他领域的成功融合转型的事例,用户对"互联网+"的推动普遍持积极态度。而传统文化产业则有望通过互联网焕发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不管在资源分配,还是传播教育上,大众普遍认为传统文化应该利用互联网进行更深度的革新,从而促进国内传统文化产业升级。
在冯剑荣看来,当我们谈论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时候,并不意味着要按照以往陈旧的方式去处事,而是可以尝试以新的事物承载旧的事物,并找到双方的共存点,将优秀的文化得以传承以及创新。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将一些复杂的事情尽可能简单化。
“我们看到当下很多有民间组织或者是机构组织组成的以文化学习交流形成的小圈子,其实并不适合在当下的这个环境里面进行大范围的商业推广。而且很多机构都是各自经营,很难形成合力。传统的模式无论从它的传播广度以及商业模式来说,都显得比较高冷。”
在行业中找准位置
创业过程当中从0到1的路并不好走。
适逢2016年是灵机文化的十周年,团队在“互联网+”传统文化领域的探索上花了不少心思。“其实我们从6年前就开始带着传统文化进入互联网,一直以来都在考虑一个问题——到底传统文化怎么样跟互联网有更好的融合,当中产生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9年,灵机文化刚进入这个行业,市场尚未成熟,能对接的产业资源相当匮乏,用户也无从谈起。
一开始是投入期,冯剑荣坦言这个过程“挺痛苦的”。为了覆盖线上线下授课、文化活动、国学讲座的内容,灵机文化需要吸纳大量的名师,但由于老师们对互联网的不了解,这块资源难以撬动。
“我们花了2~3年的时间进行对行业和用户的教育,业务才慢慢上了轨道。”冯剑荣称。
契机发生在智能手机兴起之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在移动互联网的东风之下,反而带动了市场的规模和用户的使用习惯。然而,缺乏行业生态与专业人才,一直是“互联网+”传统文化产业困境所在。
一方面,由于“互联网+”传统文化仍处于探索创新阶段,行业生态尚未成型。各服务商在产品的研发创新以及运营上均未成熟,从而给产品在用户普及以及推广体验上带来阻碍。
另一方面,对于“互联网+”和传统文化的融合,行业对人才在文化以及互联网两个领域的专业性都提出了高度的要求。而由于文化与互联网在学科上的分岔,缺乏相关行业人士。
谈到为什么会投身于“互联网+”传统文化领域当中,冯剑荣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领域有很大的挖掘潜力,而且也有人口红利的支撑。“主要有两个因素,第一是从商业战略上的判断,我们认为这套模式有发展潜力;第二则是情怀,我们核心团队的成员都是广州本地人,对传统文化有情结。”
“既然有需求,但为什么传统文化市场一直以来都得不到一个很好的示范?我们看到近年来有很多推动传统文化保护的先行者,包括各地有很多线下学院的建立,地方政府也在牵头举办不同的文化活动,而且很多国学大师也在推动传统文化的建立,尝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因此,我们也打算在此领域”
线上与线下的打通,正是灵机文化目前发力的方向。成立不久的“灵机文化馆”正是一个尝试。冯剑荣认为,线下体验馆的建立提供了用户平台认识的契机。“我们以往看到的仅仅是下载量,日活跃量,都只是个数据。当用户来到了实体店,则有了真正的‘连接’。”
冯剑荣希望将国学教育放在第一位。灵机文化馆定位于连接老师和用户,解决用户在国学领域越来越多的需求,形成业务上的闭环,成为整个体验的最后一块拼图。用户在产品、内容上都可以连接到整个平台中,按照各自不同的需求去寻找服务内容。
专注用户经营
冯剑荣给团队的定位是做传统文化的科技公司。
在进入“互联网+”传统文化领域之前,也就是2006年,冯剑荣及其团队还在做一个无线互联网广告平台,也曾取得不错的成绩。然而随着当时SP(无线增值服务提供商)的“寒冬”到来,业务出现了滑坡。
“我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是营销型的公司,缺乏独立的用户和产品。只有当我们拥有自己的用户、产品和流量时,整个业务才健康。在这个想法的驱动下,我们尝试了转型。”
也正是这个经历,为灵机文化的商业模式建立了基础——基于用户需求研发了100多款传统文化类APP。冯剑荣介绍道,目前用户已覆盖全球168个地区,累计下载用户数达到1亿。“传统文化有很多不同的领域,一开始我们尝试以点到面的方式,切入到很多细分的领域,希望做到全方面覆盖,因此开发了多款APP。如今则聚焦拳头产品的开发,以及整个对行业的把控,陆续把资源收拢整合在平台上。”
探索未来市场
对于“互联网+”传统文化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冯剑荣认为,“有一部分传统文化形态会继续保留,而也有另一部分的服务和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去有效输出。”未来,用户将继续借助互联网,聚集各种零散的信息,提高获取传统文化的效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应用,移动终端、大数据以及云服务等方面的工具均不断升级优化,互联网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将有更多的可能性,行业或将因此迎来创新高峰期。
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传统文化产业尚处于蓝海阶段,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行业潜力巨大。用户在此领域需求是可持续的。因此,强大的文化底蕴与优质内容正是竞争力所在。
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的连接将不仅限于信息的联网,在用户交互以及工具应用方面都将有更加丰富的体验。同时,行业产品在开发升级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着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需要强调对消费者需求的尊重,用户体验的提升将成为各厂商在文化市场上增加竞争力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