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双晖: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多种模式

01.03.2017  18:09

基于产业链上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互为需求、协同发展的关系,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不仅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而且还成为制造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从近年来珠三角等地制造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文化创意+传统工业产品”,以文化创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在出口不振、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劳动力短缺的压力下,我国制造业正在进行转型升级的重新洗牌。除了用科技革新提高制造效率与品质外,另一条重要途径是以文化创意主动适应、激发、引导市场需求,通过“文化创意+传统工业产品”,拓展并完善产业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进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早在十年前,东莞唯美陶瓷公司就已探索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路径,其“行业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文化制造品”模式已成为产业融合的基本模式。据佛山市文广新局的调查,该市规模以上企业有800多家设立创意设计部门,其中200多家独立为创意设计公司。正是得益于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目前珠三角制造业正从传统的标准化、大众化、规模化的一般制造向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化的“软性制造”过渡。“软性制造”不仅提升了广货产品附加价值,而且赋予其个性化、时尚化甚至艺术化的产品魅力。

“文化创意+传统制造企业”,从工业产品制造企业向行业综合服务运营商转型。近年来,珠三角一些制造及加工龙头企业,凭借企业长期积累的资本、人才以及行业信息(大数据、资料库)资源优势,凭借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以及对产业发展的前瞻性认识,通过打造行业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从单纯的产品制造企业向行业综合服务运营商的转型。深圳雅昌、珠江钢琴就是其中的代表。前者是一家致力于高端艺术品印刷的制造加工企业,2013年作出了由“雅昌印刷”向“雅昌文化”转型的战略调整。通过“传统印刷+IT技术+文化艺术”模式,雅昌搭建了一个覆盖艺术全产业链的商业平台,业务涉及高端艺术印刷、互联网艺术信息服务、艺术教育培训以及艺术衍生品开发等艺术服务和产品体验。后者是乐器制造龙头企业,通过向音乐教育产业链延伸,打造音乐艺术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形成内容、渠道和互联网平台一体化教育体系,实现从钢琴制造企业向音乐艺术服务运营商转型。

“文化创意+传统工业园区”,从单一的工业制造空间向多元的文化创意空间转型。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都市三旧改造的推进,不少处于闹市区的工厂被改造成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如北京的798、深圳的田面设计之都、广州的红砖厂等。但也有一些工厂在其产品制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品牌影响力,通过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工业旅游基地、特色创意休闲基地,从而实现从单一的工业制造空间向多元的文化创意空间转型。比如,中山的伊泰莲娜首饰工业城是国际著名的首饰制造商伊泰莲娜的制造基地,目前已转型为我国首家首饰文化主题公园,成为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而位于珠江边、琶洲会展中心旁的珠江啤酒厂也已成为以展示啤酒文化为主题,集工业、环保、旅游、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人文景观。

除了以上三种模式外,基于高科技的文化制造业,如高科技文化主题乐园系列产品的创意设计与制造、建设工程等,及其他智慧型文化科技旅游产品等也是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产物。此外,“互联网+”正在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常态,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正在成为现代制造业的新生态。“互联网+”将凭借大数据、云计算在市场需求分析、产品制造(定制化、创意化、个性化制造)以及市场营销(品牌塑造、广告、诚信服务等)环节为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提供新的平台。不过从总体上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还都处于探索阶段。第一种模式制造企业大多以外包服务来延伸产业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融合门槛相对较低,虽然一些优势产业的设计能力、营销能力和服务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品牌建设并没有大的突破,产品附加值不高,仍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第二、三种融合模式由于转型门槛较高,真正迈开大步转型的企业还不多,即使像雅昌、珠江钢琴这样实力雄厚的行业龙头,目前制造业依然是主业,还需要制造业的哺育。

(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