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吧” 复兴乡土文化
梁梓钦和梁远民是多年的老友记,棋逢对手的他们总是杀不过瘾。有了“文化吧”后,他们结交了更多的棋友,每次“楚河汉界”都能围上一圈人。
59岁的梁新华自幼喜爱书法,“文化吧”独立配置的书画室和图书室让他高兴不已。
梁忠新今年68岁,酷爱歌唱。他没跟随儿子在大城市居住,而是回到乡村组织了老年咏唱队。他说,在乡间高歌一曲,是他每天最快乐的事。
南磜的舞金狮表演有双狮(两人)、单狮(一人)之分。伴舞者戴上“猴子”“沙仙”“老沙婆”等面具,逗弄金狮。表演者依照狮的生活习性,摆弄动作。舞狮前,金狮还要到各家参拜“灶神”,狮班留一张“金狮参拜”红帖。
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是乡土文化的根。“文化吧”复兴了乡土文化,还让村民多了个感情交流的场所。隔三岔五,这里就要举行汉乐曲艺表演、歌咏比赛等文化活动,一些在县城居住的村民还特意坐车赶回来参加。
·特约记者 陈晓光 涂永平 黄麟胜
距离县城38公里,山路蜿蜒,峰峦环绕,青壮年大多出门务工——蕉岭县南磜镇岭背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然而,就在这样的山村里,出现了一个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吧”。
这个“文化吧”设在有300多年历史的梁氏祖屋“成荫堂”里。从外围看,它是一座青瓦白墙的老屋;走进去才发现,里面的电灯、电视、音响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村民们在里面吹拉弹唱,下棋写字,不亦乐乎。
为何要在偏僻的老屋里设这么一个时髦的“文化吧”?据了解,梁氏祖屋占地八亩,有大门八扇,三堂四横,拥有198间房。村支书梁禄全向笔者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象征祠堂文化的梁氏祖屋曾受到“冷落”。2015年2月以来,在县、镇、村的谋划牵头下,乡贤、村民和爱心企业携手努力,前后投入50余万元,不但将梁氏祖屋修葺一新,还因地制宜地成立了“文化吧”,搞起了乡村文化。“我们把各种文化设备和祖屋场地结合在一起,利用农闲、节假日的时机开展文化活动,群众没有一个不说好的!” 梁禄全兴致勃勃地说。
在“文化吧”,客家传统的大锣鼓、舞金狮、山歌、汉乐等表演艺术得以再一次“闪亮登场”。“现在生活好起来了,儿女又不在身边,我们就琢磨着把老祖宗传下来的艺术重新练起来。”68岁的梁忠新住在村里,近年来他一直在认真研究山歌的咏唱方法。大锣鼓是南磜镇最有特色的传统艺术,因为鼓手的纷纷外出和辞世,一度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现在,回乡养老的村民们不但重拾旧艺,凑齐八音,还改进了排演队列。逢年过节,他们走家串户,让大锣鼓迸发出了新的生机。
除了保护传统文化,岭背村的“文化吧”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原来,南磜镇有一座镇级文化活动中心在南寨村,但岭背村离南寨村还有16公里,群众往来非常不便。南磜镇文化站站长王福来说, “文化吧”让岭背村的群众拥有了家门口的“图书馆”“演奏厅”和“电影院”,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