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江南文化·岭南文化”论坛昨在广州举行 岭南文化“握手”江南文化
首届“江南文化·岭南文化”论坛昨在华师举办。
大洋网讯 当岭南文化“遇见”江南文化,对话与交流、互鉴与合作成为共识。昨日,首届“江南文化·岭南文化”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举办。论坛以“对话·互鉴·展望: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实践传承”为主题,旨在挖掘和利用江南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固有优势,推动二者交融互鉴,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开幕式还举行了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岭南文化研究中心”揭牌、岭南文化重点研究项目招标发布活动。
在致辞中,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咏虹表示,江南文化和岭南文化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地文化自古就保持着频繁的对话与交流,这为今天推动两大文化深入对话,探讨更具创新性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广阔空间。
“面向未来,广州将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的‘培育提升文化中心功能,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的任务要求,大力推进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八大工程,全力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积极推动共建人文湾区,让岭南文化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焕发新的魅力。”徐咏虹表示。
本届论坛由上海市社科联、广州市社科联、华南师范大学共同举办,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具体承办,汇集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广东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6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讨论。
发布:
10项岭南文化重点研究项目
这届具有开创性的论坛,可谓名家荟萃、亮点纷呈。开幕式上,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岭南文化研究中心”揭牌。随后,岭南文化重点研究项目招标正式发布,现场揭晓10项岭南文化重点研究项目。此次项目招标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开展岭南文化传承发展研究,推动广州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广泛征求了专家建议。
据了解,每项课题的资助经费为10万元,优秀研究成果将另行资助出版。申报时间从2019年12月16日开始,到2020年1月15日截止。
这10项岭南文化重点研究项目分别是:岭南学术传统与当代学术话语构建研究、岭南文化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研究、岭南人文传统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岭南商贸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岭南华侨与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研究、岭南民俗传承与当代价值研究、当代岭南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研究、广州建设岭南文化中心研究、岭南文化与广东改革开放成就研究、岭南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比较研究。“我们希望每年都有一批重点的课题,也请在座的专家、学者给出出主意、出出题。”对此,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表示,上海的专家学者可否站在长三角的角度来观察、研究岭南文化,会更有意味,带来更新的思考。她进一步表示,期望借助项目组织、论坛举办,来凝聚、培养一支专门研究岭南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队伍,并让年轻的90后、00后感兴趣。
此外,记者获悉,本届论坛文集《对话·互鉴·展望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实践传承》也同期印发。这部由广州市社科联编印、48位粤沪两地的专家、学者参与撰文的著作,汇集了横跨人文、历史、经济等不同领域、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而明年,“江南文化·岭南文化”论坛将移师上海举办。下一步,广州市社科联会继续联合上海市社科联办好“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论坛”,集聚海内外岭南文化研究力量,深度挖掘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和粤文化枢纽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提升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国内外影响力。
争鸣:从一只蛋挞开始谈文化融合
开幕式后,论坛开启主旨演讲,7位专家接连登台。在争鸣的观点论述中,形容岭南文化、江南文化的包容、交融成为高频词汇。“广东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的态度。唐代以来,特别是清末民初,我们受到很多西方文化的影响,连吃的东西都是包容、交融的。”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率先谈到他对岭南文化特征的理解。他那诙谐的谈吐、深入浅出的独到分析,引来阵阵掌声和欢笑。他拿蛋挞为例解释说,上下加火叫“焗”;而合口的饼叫“胚”,开口的饼叫“挞”。“蛋挞本身是包容和交融的。‘蛋’是汉语,‘挞’是英文tart的音译,把汉语的蛋和英文tart放在一块,蛋挞就意味着交融。”随后的专访中,他告诉记者,岭南文化的“包容”“交融”要辩证来看,善于接纳对立,才有包容。“要依托我国国情和岭南文化的特点,把世界上先进的文化吸纳进来。”
以《发挥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为题,广东省作协主席、暨南大学原党委书记蒋述卓教授从岭南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历史联系入手,谈到了二者的交流。“江南文化和岭南文化、广东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和沟通。”他说,从近代广东可以看到,广东人的冒险精神与上海这个冒险乐园相得益彰,能够发挥得更加生猛。随后,他站在岭南文化与江南文化的比较视角上,着重谈了广州如何面向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自身创新的特质,起到一种引领的作用。他提出,要以时尚创意推动岭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建设活力充沛、引人入胜的岭南文化中心;要以“文化+”“创意+”的创新发展战略,发挥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作中的核心引擎作用;要构建国际传播体系,创新人文交流格局,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建设全球文化中心。
聚焦:如何交流互鉴、强强合作?
在论坛场内外的交流中,诸多专家围绕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互鉴、传承创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中国的江南文化、岭南文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很大的支撑作用。这种支撑包括我们国家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上海市社科联主席、教授王战指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往之中,“民心相通”是要长时间培育、花大力气做的工程。而江南文化、岭南文化在这方面可以有很多事做,来推动形成一种东方的文化价值观。对此,他进一步阐发道,要对原本适应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仁义礼智信”做改进和提升,转变为“信义仁智礼”,来适应现代社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往,形成“民心相通”。
“文化离不开特定的时间、空间。岭南文化、江南文化先进的理念一致,都强调融合、包容,其根源都在中华文化。”谈到融合与互鉴,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葛剑雄教授指出,文化交流是众多交流中的一方面。岭南文化、江南文化都要积极向外学习,其中更重要的是创新。“在哪些范围、采用哪些手段促进合作,要选择最适宜的。”他举例说,广东与上海在动漫产业上门类都比较齐全,可以互相促进,加强合作。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左鹏军教授表示,岭南文化价值的实现、地位的确立、意义的展开,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江南文化的参照、启发、认同、促进之下获得灵感并以实现的。他进一步指出,江南的岭南,岭南的江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展现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构成了一幅交相辉映的中国历史、社会的文化图景。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博 通讯员周濯缨、蒋明恩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