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贫:落后村“蝶变”的翅膀

29.09.2015  11:10

   从一个脏、乱、臭的破败村庄,变成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化村,需要花多长时间?惠州市博罗县罗阳镇观背村第一书记陈湘给出的答案是:3个月!

   ●文/图

   南方日报记者 项仙君

   实习生 钟文素

   3个月变化远超过去23年

   走进观背村,一股文艺气息扑面而来:先是新农村建设彩色漫画映入眼帘,随后与观背村历史紧密相关的“胡衍炼丹”等神话故事画卷也在墙上缓缓打开。漫步观背村,一边是农家菜园清新的田园风光,一边是民居外色彩缤纷的墙画,还有村民在“孔融让梨”的墙画前驻足,向孩子解释做人要礼让。

   笔者注意到,墙画内容包罗万象,有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神话故事、山水风景、经典诗词、传统美德等,主要分为“崇德尚法”和“传统文化”两个方面。绘画风格也不尽相同,水墨、水彩、白描均有展现,书法的运用也颇为讲究。

   村委会前的路口有一座矮房,侧面的墙壁上记载了观背村的村史——仅村里的那座被定为文物的古桥就有760多年历史。转到正面,芦苇杆和竹子搭建的门庭上挂着刻有“一亩三分地”的木牌匾。走进30来平方米的院落,里面还建了个别致的水池,10来平方米的土砖房也被装扮得十分雅致,这便是陈湘平日待客的地方。

   陈湘介绍,这个“一亩三分地”茶室,意为“自己的小天地”,是他为观背村最先打造的一个“文化部落”示范点,原来只是一间被废弃的老宅。这是他通过几个朋友众筹打造的一个交流场所,才用了1.8万元。现在无论是村民还是访客都喜欢到这里品品茶、聊聊天,晚上在院里抬头还能望见满天繁星,很是惬意。

   陈湘一手打造的另一个示范点“桃李满天下”同样充满诗情画意。外墙上画的桃花都开得灿烂无比,门前有鱼池,屋里是酒吧,连窗户都是彩色的。没人能想象这里原来竟是养猪的地方,当初清理时,垃圾都清出好几车,整修后则成了文化交流场所。

   村里大都是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有许多明显是刚刚才修好的,一路上很少见到垃圾和废弃物,彩色墙画下是新铺的草坪。观背村委会妇女主任华嫂说,她嫁到观背村已经23年了,“过去的23年也没有近3个月来的变化大!

   文化创意改变村貌村风

   然而,3个月前的观背村可不是这个样子。

   观背村村主任郑礼超告诉笔者,该村三次征地后,已成了城中村,几乎一半的村民都搬去了观背新村,观背村里也就空出了许多破旧的老房子。去年9月,陈湘刚被派到这里来当第一书记时,那些空房子里几乎都长满了青苔,墙壁都是黑的,大都被建筑公司租去堆放建筑材料,还有许多收废品的人在此蜗居,村里的垃圾也是随地可见,“那时候的观背村只能用脏、乱、臭来形容”。

   观背村村容村貌不好,村风也备受当地人诟病。凡是发生群架斗殴事件,很多人都会猜想是不是观背村的人也参与其中。由于村里的地被征得差不多了,村民们有钱没事做,麻将声便通宵达旦地响起来。

   陈湘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他以前所在的第一书记培训班的班主任贾晓琦认同他的想法,说:“现在城中村越来越少,保留一两个不是坏事。

   贾晓琦对文化创意产业有研究,他与陈湘商量后认为,观背村有着悠久历史,博罗又是美术之乡,每年仅报考的艺术生就有上千人,可以在这里建一个“文化部落”。但依靠政府的大量拨款投入是无法持续的。贾晓琦曾学习过一个文化创意拯救一个城中村的案例,也想用文化来实现观背自身的造血功能。

   今年3月,陈湘便带领村委会着手打造“观背文化部落”。他首先找村里的老人,花了一个多月整理村史。随后他又租下村委会对面破旧的废弃小屋,和朋友一起凑钱装修。旧屋摇身一变,成了充满诗情画意的“一亩三分地”茶室。

   “要打消村民疑虑,就必须尽快让他们看到效果!”陈湘在做出示范小屋后,立即联系了市里的美术家协会来村里画墙画,“因为这是最直观的!”随后东坡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美术工作室总监曾日清便带领10多名志愿者进村,在民房的土墙砖墙上涂抹创意,后来越来越多的画家加入志愿者队伍中,最多时有20多人同时在村里作业。在已完成的2000多平方米、400多幅墙画中,无一重复。

   此外,陈湘继续在市县的各文化协会间奔走,邀请他们“认领”空房子,在村里“安家”,方便交流。贾晓琦为了更好地管理进驻观背村的文化团队,特意成立了一家公司作为第三方统筹管理,无偿负责协调合同事宜,既保证日后村民不会因有利可图而随意加租为难进驻团队,又保障了不懂法律的村民利益。

   陈湘介绍说,到目前为止,观背村已有约30个文化团体签约进驻,包括博罗县“手有余香”志愿者协会、美术协会、古筝协会、企业家沙龙等。“手有余香”志愿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坚说,协会非常认同“观背文化部落”的理念,他们希望能贡献一份力量,共同建设观背村。

   原来是不被看好的问题村,现在市领导、县领导都经常往村里跑。观背村的主动求变成了县里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点。

   博罗县政协文史委员徐穗辉熟知博罗历史,常常跑到村里来进行指导墙画内容创作。他说:“城市建设不能只要高楼大厦,这是为博罗保留一口‘天井’。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华嫂告诉笔者,陈湘最开始向村委会提出要打造“观背文化部落”时,他们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干的,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最初志愿者画家们在村民的家里画墙画时,常常顶着烈日创作,汗流浃背,而大部分村民只充当“看客”,仿佛事不关己,有的还不想让人画。后来看到画得果然不错,连房子都显得漂亮很多,租房的人也多了,于是态度才变了。

   往往是画家在这家还没画完,那家就赶紧主动刷墙,催着画家过来。画家们还会边画边向村民解释画的含义。有时孩子问起,村民不懂的便主动请教画家,然后再告诉孩子。几天后开始有村民提供软饮料和饼干给画家,后来改成了沏家里最好的茶,最后变成了亲自煲糖水招待画家。陈湘说,村民发自内心的“好客之道”,就是对文化的尊重,同时他们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村民精神面貌的变化也让志愿者们深有感触。陈坚介绍,今年7月,“手有余香”志愿者协会作为第一批进驻团体之一在观背村“安家”。村民们想着“他们是不是来打我房子的主意”,对此很是反感。后来通过义诊、义修等活动,村民对协会有所了解,这才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现在村民会主动接触入驻的文化团队,有时也会主动帮忙。

   “变化最大的是村民们都动起来了!” 郑礼超说,为了修好村路,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往往是路过见到就主动帮忙,还会呼朋唤友来帮忙。“大家都是自愿干这活的,没有要过一分钱,这种情景是以前没有过的。”郑礼超说。

   村里“首富”杨昕然多次捐款支持观背村的改造,还把准备租出去的房子拿出来支持“文化部落”建设。平日里无事,他就骑自行车在村里溜达,看看有什么可以帮忙的。自行车上配了一个工具包,里面尽是尺子、铁锤一类。杨昕然说,以前大家都是各做各的,人际关系很差。现在村里卫生变好了,村民之间见面会打招呼了,生活也舒心了不少。“做人不能总想着钱。”他说。

   村里的徐穗辉老先生感叹:“新农村建设一般是按上级要求做,是‘要我干’,而观背村现在是‘我要干’。这其中,文化教化人心的作用很大。

   几个月下来,观背村的名声已经大起来了。笔者采访时,看到几个从惠州市区慕名而来的阿姨在村里参观,她们感慨:“现在许多村子里只有老弱病残,这里可不一样,墙画真好看,是一个有文化的村子。

   徐穗辉老先生认为,农村最缺的就是文化。观背村不存在扶贫问题,但文化扶贫也是一种扶贫,而且对现在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