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争辩多雅趣

27.10.2014  13:21

  古往今来,我国文坛轶闻趣事众多,其中就有文人墨客之间就某一诗句进行争论或就某一事物表述相互争辩,也有后人对前人的诗句或对诗句的解释提出疑问,说来别有一番情趣,如:

  东晋政治家谢安在雪天合家聚谈,恰值户外大雪纷纷扬扬,谢安兴致所至,触景生情,就指着外面的飞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侄子谢朗应声道:“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击掌赞叹,连夸侄女才学出众。原来,柳絮随风飞扬,状似飞雪,用以比喻纷飞的白雪,形象生动,后世就称才女为“柳絮才”。

  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此诗雄壮豪放,富有意趣,千百年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读过这首诗,但从未有人提出过疑问。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却发现卢纶的《塞下曲》诗中有不切实际的描写。于是,华老撰了一首五言绝句,作为对《塞下曲》这首诗的质疑:“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华老问得好!《塞下曲》写的是北方,北方大雪纷飞的时节,作为候鸟的雁早已飞回南方了,怎么能在月黑天见得飞翔呢?

  相传,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与苏轼对菊花落瓣不落瓣,曾有过一场争论。一次,王安石写了一首《残菊》诗,开头两句是:“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落满地金。”苏轼认为百花都落瓣,唯有菊花不落瓣,是干枯在枝头上的。他戏笑王安石说:“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不服,说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其实,两位大文豪都没了解全面,菊有落瓣的,也有不落瓣的,白菊花和花瓣稀疏的菊花一般都落瓣。黄菊花一般不落瓣,干枯后也不离开母体,有“爱母之花”美称。

  枇杷有不少别名,古人有时称枇杷为“琵琶”,恰如北宋寇宗在《本草衍义》中所说:是由于“其叶,形如琵琶,故名”。古时有位书生不知其内情,一次收到朋友送来的一篮枇杷,见礼帖上写了“琵琶”两字,误认为白字,自觉好笑,于是写了一诗给予讥讽:“枇杷不是那琵琶,只为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丝管尽开花。”其实礼帖上的“琵琶”就是“枇杷”的别称,真可谓讥人反自讥,一直传为笑柄。

  唐代诗人李白撰有《宿五松下荀媪家》诗,其中有“跪进雕胡饭,月光照素盘”之诗句。现代文学巨匠郭沫若是这样解释“跪进雕胡饭”的:古人席地而坐,坐取跪的形式。打盘脚坐叫“胡坐”,是外来的坐法。客人既跪坐,故进饭的女主人也采取“跪进”的形式(见《李白与杜甫》)。郭老解释李白的这一诗句时,将“雕胡饭”说成吃饭的姿式,闹出了一个笑话,被后人传为雅谈。其实,所谓“雕胡”,就是菰米,即菰的种子,为“六谷”之一。菰是盛产于我国南方的水生植物,用菰米所煮的饭在唐代称为“雕胡饭”,是唐代招待贵宾的美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