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好酒”陈国凯

21.05.2014  11:07


图为本文作者(右)于2011年4月在广州拜会陈国凯先生(左)。

  □陈定开

  著名作家、客籍文豪陈国凯先生,因病于本月16日凌晨在广州逝世,享年76岁。陈国凯先生是广东五华安流镇半径村人。于1958年到广州氮肥厂当工人;1979年进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院从事专业创作;从1990年至2008年任广东省作协主席。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代价》、《好人阿通》、《荒唐世事》、《都市的黄昏》、《大风起兮》、《一方水土》;中短篇小说集《羊城一夜》、《荒诞的梦》、《陈国凯中篇小说集》、《陈国凯小说选》等,文学随笔《蓦然回首》及编选出版的自选集《我应该怎么办》、《都市姑娘》等二十六种。《我应该怎么办》获全国第二届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代价》获首届《当代》文学奖。 2010年获得首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

  文坛好酒

  说陈国凯是文坛好酒,源自著名作家蒋子龙。1998年7月2日,蒋子龙在《光明日报》发表题为《我眼中的陈国凯》的文章,开篇即说:“国凯老兄如一坛好酒,与其相识愈久,相交愈深,其味愈醇,其吸力愈强。也愈觉其神秘。”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坛有“北蒋南陈”之说。蒋即指蒋子龙,当时担任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而陈即是陈国凯,当时担任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子龙对陈国凯的评价,自然分量很重。

  陈国凯是五华县安流镇半径村青龙寨人,生于1938年。他在家乡读中学,后来到广州进工厂当工人,喜爱文学创作。1958年在《羊城晚报》上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五叔和五婶》;1962年发表短篇小说《部长下棋》,获当年《羊城晚报》文学创作一等奖,因而名声大噪,渐渐走上文耕道路。文革以后,陈国凯以中篇小说《我应该怎么办》和长篇小说《代价》震动中国文坛,一时洛阳纸贵。

  陈国凯有一篇题为《自画像》的文章,介绍了自己的经历:

  “陈某,广东五华县人。生于客家山歌之乡不善于唱歌。儿时好读书不求甚解。躺着看《西游记》,坐着看《三国演义》,为英雄落泪,替古人担忧。油灯如豆,月下读书,因此视野蒙眬,变成近视。

  “一九五七年离故乡到广州读书,接触外国文学,始知国外文坛有许多巨人大匠,心胸渐开,并学摇笔杆,写些短命小说。

  “步入文坛,阅历渐多,抱定一个宗旨:不管有何冷风暗箭造谣中伤,均漠然置之,直奔目标——为人民大众的文学事业尽绵薄之力。”

  陈国凯的为文之道是真诚。他在总结个人的创作经验时说:“我的创作似无经验可谈,硬要说,也不过是一句话:多读、多看、多思、多写。尤其是多写,很重要。譬如文字功夫,就需要许多年的磨炼。”“至于写什么,怎样写,我想得更简单,也是一句话:有所信有所感然后有所言。把你信之所笃、感之至深的东西,用文学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作品了。为文之道和为人之道一样,务求真诚,力戒虚伪。”

  陈国凯著作等身,对国家文艺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12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陈国凯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这是当代广东文化人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

  故乡山水梦中来

  陈国凯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因此,很为家乡人敬仰、敬重。

  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宪潭担任五华县委书记时,陈国凯曾回五华,与曾宪潭作过一次长谈。后来,陈国凯以这次长谈为素材,在《羊城晚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为有新风扑面来——五华行记》的长文,介绍当时五华的发展情况和县委的工作思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力地支持了县委的工作,促进了五华的发展。

  我退休后到广州居住,曾宪潭书记仍多次与我谈起他与陈国凯的这次相见,极为称赏陈国凯的坦诚、睿智、文才和对家乡的关爱。

  陈国凯在这篇题为《为有新风扑面来——五华行记》的长文中,开篇写道:

  “人过中年常念旧,故乡山水梦中来。

  “每个中国人都有故乡情结。纵使漂洋过海关山万重,也忘不了养育他们的故土家园。

  “梦里的母亲河——琴江,温柔、慈祥。她流过甘蔗林,流过青草地,流过新秧出绿的田陌,沁入万千学子的心田。人们带着母亲河的养育之恩走向田舍,走向村镇,走向他乡,走向海外。创家立业,生男育女……”

  陈国凯用诗一般的散文,描述着他的故乡梦。

  我与陈国凯既是老乡,还是宗亲。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回梅州,我与当时的梅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古求能曾去宾馆拜访。首次见面,即写条幅相赠。当时很为陈国凯的平易近人而感动。

  2004年前后,陈国凯突然从媒体中消失,而坊间还传出陈国凯病重的消息。时任梅州市政协主席魏潘尧,原梅州市政协主席何万真,几次谈起陈国凯,都只是给予长长的叹息。在副市长岗位上长期分管文化工作,与陈国凯有过多次交集的何万真主席感慨:陈国凯重病实在是梅州人民的重大损失。

  2011年,在陈国凯儿子陈纵的特别安排下,我和梅州市政府驻广州办事处主任陈东英,因为家乡之事,在广州拜访了已经闭门谢客多年的陈国凯。4月24日上午10时,我们赶到他的住处。想不到的是,病中的他竟来到门口迎接我们。穿着休闲服的他,步履虽不算矫健,但也不显得蹒跚。二十年前,陈国凯长的是一张“瘦硬的脸”;但如今,瘦硬的脸长成圆圆的、胖胖的,或许是因为见到了家乡的亲人,处处都洋溢着春风。寒暄之时,我们发现,陈国凯说话几近嗫嚅,很不方便。这时,我们才终于感受到,陈国凯是病了;今天和我们见面的,是病人陈国凯。一时间,我心里荡起激烈的疼痛。

  我们抓紧时间,用最简洁的语言,向他汇报了家乡关于五华陈氏始祖、明朝开国功臣陈秀甫研究的有关情况。陈国凯一边听,一边浏览我们送给他的资料,用点头和听不太清楚的说话,表示着他的肯定和支持。他现场题写了我们要求的题字,签名向我们赠送了《陈国凯作品选》和条幅。题字依然刚劲、流畅,这悄悄温暖了我们的心。

  他又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工作室。工作室的桌上、台上,满堆了他的手稿、资料。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小张轻声告诉我们,陈主席还惦记着早日完成这些文稿的整理工作。不经意间,我发现陈国凯的眼睛里,闪烁着轻轻的泪花。

  事前,陈纵与我们约定,见面最多不超过40分钟。转眼间,一个小时过去了。虽然,主人尚未露出倦意;虽然,我们想再逗留长一点时间。但是,想到陈国凯仍然是一个病人,我们只得告辞。他坚持送我们走出家门,坚持送我们来到电梯门口。电梯门就要关紧了,我们仍然从电梯门的缝隙中,看到了他那圆圆的脸和挥动着的手。

  附:

  沉痛悼念陈国凯主席

  □古求能

  曾将小说写伤痕,纸贵洛阳讨左根。

  苦口良方堪济世,传神彩笔足勾魂。

  执盟牛耳开文运,永忆婆心勖后昆。

  不意尘寰成诀别,泪飞手泽作重温。

    哀挽著名作家、 客籍文豪陈国凯先生

  □丁思深

  噩耗传来故里惊,文星陨落月无明。

  琴江水土濡才气,南国坫坛作主盟。

  笔若宾王批左祸,心如璧玉记苍生。

  百年乔木典型在,青史千秋镌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