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设文学大奖 东莞文学建设绕不开“桥头模式”

02.04.2015  11:51

“时报的圆桌”文化沙龙举行第15期,以东莞荷花文学奖为例,探讨东莞文学奖的模式与机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评选机制领先荷花文学奖创“桥头模式”投入要制度化坚持办下去将会飞得更高

“东莞对文学的投入在全国地级市中都是罕见的,比如桥头的荷花文学奖、在全国具有很高知名度的《长安文学》、樟木头的作家第一村,以及前不久挂牌的东莞市文化名家工作室,都是响当当的招牌。”3月31日下午,由东莞时报、桥头镇政府、东莞市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第15期“时报的圆桌”文化沙龙在东莞报业大厦举行,《花城》杂志社主编田瑛对东莞文学建设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而这也得到了众多嘉宾的赞同。

文学成果的丰硕,离不开文学奖项的激励。据悉,目前东莞常设的文学奖有三个,一个是由东莞市委宣传部统筹设立的东莞文学艺术奖,三年一届;一个是由桥头镇政府、东莞日报社、东莞市作家协会联合设立的东莞荷花文学奖,两年一届;最后一个则是由东莞报业传媒集团与东莞市作家协会联合设立的东莞文学传媒大奖,一年一届。可以说差异化、多层次的评奖生态为东莞文学艺术的繁荣做出了贡献。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东莞荷花文学奖从创办至今始终坚持请文学大家来做评委,评奖机制公开公正,因其创新机制和公正透明的程序,被专家们认为这是“国内地级市文学奖项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而且是一个有气度和有高度的文学大奖”。

小镇设文学大奖 东莞文学建设绕不开“桥头模式”

“先有文学后有奖,这是所有文学奖设置的规律,而荷花文学奖之所以能创办成功,越做越好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作为荷花文学奖的创始人之一、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詹谷丰向与会嘉宾介绍,其实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东莞也设置过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奖项,但这些奖项既没有推出新人、也没有产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可谓过眼云烟。而2007年荷花文学奖的设立恰恰踩到了东莞文学发展的一个成熟时机,有大量优秀的作品急需这样一个平台去展示,所以荷花奖一诞生就推出了像郑小琼、塞壬、穆肃、柳冬妩等一批作家新秀。

东莞桥头镇党委委员陈进昌介绍,在2007年荷花文学奖设立之前,东莞一直没有纯文学类的单项文学大奖,荷花文学奖的设立,填补了这项空白。而两年举办一次的荷花奖评选也就成为了东莞文学作品最新成果和最高成就的一个展示平台,东莞作家和作品借助荷花文学奖这个快捷的展示平台,在全国文坛、评论家前集体亮相,让外界对东莞文学发展有一个最直接的见证,迅速扩大了东莞文学的影响力,提高了东莞作家的知名度。使东莞文学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走出东莞,走向全国。

据悉,就桥头本镇而言,仅2014年就创作具有桥头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百余篇,桥头自编自导小品连续在央视3套展播;“90后“诗人莫小闲的组诗《桥头的风花雪月》刊发在《人民文学》杂志并荣获首届“人民文学诗歌奖”年度新锐奖。就如东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胡磊所说:“东莞的文学建设很难绕开桥头,它是东莞文学建设的桥头堡,与长安文学同样都具有标志性意义。”

受益于荷花奖,从打工妹华丽蜕变为知名作家的郑小琼对此非常感恩,她说:“我是一个真正由东莞这片土壤培育出来的作家,我的第一首诗歌发表在大岭山报、我第一次获奖是东莞日报的征文、我的第一本书也是出在东莞,让我打响知名度的正是荷花文学奖,正是这些弥足珍贵的经历让我的视野慢慢扩大,从工厂跳出来,慢慢走向全市、全省、全国,我希望更多的新人能受益于这个奖项。”

荷花奖的创始人之一、东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何超群则表示,荷花奖的设立对于东莞文学作品的繁荣功不可没,“设奖以后,我们请了很多名家来东莞当评委、讲座,使很多文学新秀得以与名家面对面地沟通和交流,这对他们的创作很有帮助,很多人在创作时往往会遇到瓶颈,但名家帮你把那层窗户纸捅破了,你就进入了创作的另一个境界。”

作为一个小镇设立的文学奖,能坚持8年,举办四届,共评出27部(篇)获奖作品,26个获奖作家,在国内文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殊为不易,因此荷花文学奖也成为研究东莞文学建设的新课题。此外,桥头还构建了许多有关文学的序列,如设立报告文学基地、小小说创作基地、挂牌詹谷丰文学工作室等等,与荷花文学奖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东莞文学建设的“桥头模式”而受到广泛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