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举办新时代湾区青年优秀传统文化研讨系列活动
为共建同根同源的人文湾区,聚焦学术前沿,2022年9月21日—25日期间,由华南师范大学2022年对外交流粤港澳大湾区专项资助,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的“新时代湾区青年优秀传统文化研讨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大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为广大学子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第一场 治学的考镜、辨章——以《世说新语》某条为例 (9月21日上午)
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春泓老师以《世说新语•言语》72条为例,探究治学的考境、辨章,并对王坦之与伏滔、习凿齿的对谈进行分析,认为王坦之身上折射出当时士人由经学向玄学转移的时代风尚。汪教授建议同学们多读书,对文本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汪教授的讲座旁征博引,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第二场 中国古典诗歌的细读传统 (9月21日下午)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蒋寅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古典诗歌的细读传统。首先,蒋老师介绍了新批评派细读法的含义、要素和代表性著作。其次,蒋老师结合实例介绍了现代诗学和传统诗学的基本概念。最后,蒋老师从体制、结构、格调、细节和自然高妙这五个方面细致地介绍了古典诗歌的传统读法。蒋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为同学们细读古典诗歌提供了方向。
第三场 《红楼梦》里的“天书”与中国文人琴传统 (9月21日晚上)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史风华老师借古琴之妙,带领大家分析了“潇湘馆黛玉看琴谱(減字谱),给宝玉讲解琴谱”的情节,提出解读文本的多元角度。广东古琴研究会秘书长黎明老师现场演示,为同学们揭秘“天书”(減字谱),讲解古琴的基本知识。他提出,古琴潜藏的都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讲座最后,史风华老师和黎明老师带来了弦歌表演《阳关三叠》。同学们感受着古琴唱和之美,在历史的回声中加深了对《红楼梦》和古琴的理解。
第四场 想“象”:从象形到大象无形 (9月22日上午)
香港岭南大学许子滨教授首先从“象”的甲骨文呈现的字形以及古书的注释出发,谈及对“象”字的理解。其次,通过总结各名家的思想,辨析“想象”和“想像”。最后,通过呈现各种文献资料,对“大象无形”做进一步的阐释。许教授指出,“大象无形”中的“大象”是无形存在的,指的是“道”。许教授的讲座引经据典,让同学们对“象”以及相关的经典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第五场 学习近体诗格律的新方法 (9月22日下午)
香港岭南大学中国文学讲座教授蔡宗齐老师首先阐明了“何谓近体诗”的问题,并比较中外学者学习近体诗的差异,从而指出“学习近体诗格律并不难”。接着,他详细阐释了解释近体诗格律的一套新方法。最后,蔡教授通过对律句构建规则、近体诗基本两式及其变体的实例讲解给同学们补充了系统的格律知识。蔡教授的讲座讲解生动,启发了同学们对学习近体诗格律的思考。
第六场 霍小玉的发钗:爱情,诗,及不可让渡之物品 (9月22日晚上)
香港岭南大学王苑菲副教授从《诗经·鄘风》引入,对“发钗”提出了独到见解。接着,王老师深度剖析了唐传奇《霍小玉传》的内容及不可让渡之物的深刻内涵。最后,王老师用明代汤显祖的《紫钗记》与《霍小玉传》相对比,在对比中指出了两版故事相去甚远的深层原因。王老师的叙述由浅入深,为同学们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静老师从故事简介、片段欣赏和戏影鉴赏三个方面分享了对粤剧电影的思考,以《创奇状元伦文叙》和《柳毅奇缘》为例,为同学们介绍故事简介和精彩片段,通过分析戏剧电影的场景设计、视觉意象和程式之范来引导同学们体会戏影融合的独特魅力。李老师深入浅出的分析,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体会到粤剧电影电影中戏曲写意之美与电影写实之美的完美融合。
第八场 现代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 (9月23日下午)
中山大学教授林岗老师在本次讲座中重点阐述了现代中国文化的“硬骨头”精神和进步气质。林老师指出“硬骨头”精神的内涵,并说明鲁迅是最具有“硬骨头”精神的作家,他的创作为现代中国文化奠定基石。接着,林老师对进步气质和进步观念做出了具体阐释。本次学术分享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第九场 湾区青年传统文化学术论坛 (9月24日下午及9月25日上午)
本次学术论坛共有两个场次。在会上,来自各个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分享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成果。比如:广州体育学院的杨波老师,强调明代戏曲中外来语的使用受到明代文学复古之风的影响;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杜玮哲同学主要以苏轼、王安石的诗为例,探讨了两宋党争下文学创作的兴衰和批评范式的变化;针对古典文献收集难的问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高思莉老师建议同学们关注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在互评环节中,参会嘉宾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现场气氛热烈。这种“多方交流,共赏文化”的局面,展现了青年学子的深刻思考。
本次系列活动让同学们领略了专家学者的风采,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经验交流平台,提升了文院学子的专业素养,引导同学们在学习中不断砥砺奋进。
作者/通讯员:陈若琪 | 来源:文学院 | 编辑: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