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图片展示东莞抗战风云 英雄事迹铸就中华正气

11.08.2015  19:25

■1988年10月,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50周年时部分老队员合影

■东莞青年抗敌同志会旧址

■“大家起来为保卫粮食而战”宣传画

■黄克用过的勃朗宁手枪

■东纵战士曾使用过的枪

■蒋光鼐使用过的墨镜

■王作尧用过的手表

■抗日宣传剧本

■1945年12月东莞县国民党驻军修建的“胜利纪念碑”

■百花洞战斗(油画)

东莞时间网讯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70年的岁月流逝,硝烟虽已散去,但东莞人民英勇抗战的光荣历史永不磨灭,东莞人民在抗战中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依然闪耀。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全面而生动地展示东莞抗战的历史,体现东莞人民不畏强暴、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抗战精神,市博物馆与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推出《铭记血与火的历史——纪念东莞抗战胜利70周年文物图片展》,将于8月13日—9月20日在市博物馆一楼展出。

此次展览将以东莞抗战为主线,通过170余张图片和89件抗战文物,分成“日军暴行  惨绝人寰”、“抗战旗帜  中流砥柱”、“军民抗敌  万众一心”、“抗日志士  彪炳青史”和“抗战胜利  不朽丰碑”五个部分,再现那一段腥风血雨、艰苦抗争的峥嵘岁月,全面反映抗战时期我市各领域各阶层参与抗战的历史。

市博物馆旧址是历史的实物见证

1937年7月7日,隆隆的炮火声,打破了卢沟桥的沉静,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广东惠阳大亚湾登陆。10月19日,日军占领石龙;10月23日,日军占领虎门;11  月20日,日军占领莞城,东莞全面沦陷。日本侵略东莞期间,使东莞经济社会遭到了严重破坏,给东莞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东莞虽然偏在华南地区一隅,但东莞人民早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已积极投身救国兴邦的运动中,东莞成为了华南敌后抗战的重要战场,是华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铭记血与火的历史——纪念东莞抗战胜利70周年文物图片展》选在东莞市博物馆举行,除了馆内抗日战争藏品丰富外,东莞市博物馆的前身、创建于1929年的东莞博物图书馆的旧址,同时也是莞邑儿女抗御外侮以及日军在莞暴行的历史实物见证之一。

1937年12月,东莞青年抗敌同志会在东莞博物图书馆成立。日军登陆大亚湾后,由东莞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兼武装部长王作尧担任队长,组织部长袁鉴文担任指导员的“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在1938年10月15日,于中山公园(今东莞人民公园)举行成立大会。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更在中山公园训练。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是华南沦陷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南组建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也是东江纵队的最前身。

1938年11月东莞沦陷后,东莞博物图书馆成为了日军营房,藏书被露天堆放、或被偷,当时的藏书几乎全部丢失,遭到极大的破坏。1940年6月,日军又在中山公园盂山上树立一座“兴亚忠魂碑”,碑文的内容极力美化其侵略战争,成为日军侵华的罪证。

1945年底,东莞县国民党驻军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在东莞人民公园盂山山顶竖立胜利纪念碑。1959年,东莞县人民政府在原址上修建革命烈士纪念碑。“胜利纪念碑”由东莞县博物馆(现东莞市博物馆)保存。

东莞博物图书馆在抗日战争期间无论是藏品还是建筑,都遭到极大的破坏,历经多番修复,现已成为我市非遗历史展览馆,但它用自身提醒着世人曾经有过的那段悲壮的历史。

14位抗日志士

体现出抗日英烈的精神

东莞人民为了抗战胜利,英勇作战,不怕牺牲,涌现了大批英雄和烈士。新中国成立后,仅被广东省民政部门授予“革命烈士”称号的东莞抗日烈士就有400多人。

本次展览将以实物及图文的方式,向市民介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4位抗日志士。他们当中包括大家熟悉的著名爱国抗日将领、曾任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东江纵队政治委员尹林平,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任参谋长王作尧,东江纵队政治部主任杨康华,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政训员何与成,多位东江纵队及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重要骨干和成员袁鉴文、陈达明、陈铭炎、谭天度、黄友、钟若潮和李一之,以及先后把七个子女送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被誉为“东江游击队之母”的李淑桓。

这14名抗日志士中,他们有的名字为人熟悉,有的大家可能陌生;他们有的牺牲在战场上,有的健在人间;他们有的是东莞本土人士,有的来自我国五湖四海,但他们面对日军的侵略敢于迎难而上,在战场上或在敌后立下过赫赫战功。

我们将通过最简洁而重要的文字介绍,看到这14位抗日志士的功绩,也可以通过蒋光鼐曾穿戴过的衣帽和墨镜,王作尧用过的手表等物品,看到了最简朴真实的他们。

这些物件都是他们的后人捐赠给市博物馆的,后人们将这份记忆留给世人,是他们对于家乡文博事业的支持,又一次以行动来为家乡贡献力量。

活动点击

踏寻英烈的足迹  游戏中铭记英雄

为了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传扬,让成长、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牢记民族的苦难、感怀英烈的牺牲,让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朋友重温东莞人民抗战的历史、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博物馆社教人员特别结合展览策划推出了“踏寻英烈的足迹”互动体验活动。

活动借鉴“康乐棋”的形式,选取东莞众多抗战英烈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英雄——蒋光鼐和王作尧为创作原型,将其生平事迹与棋盘设计相结合,参与观众按照相应的游戏指示完成互动,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深入了解英雄的生平事迹。

89件文物与170余张图片

再现峥嵘岁月

本次展览将展出的89件抗战文物,全部是从东莞市博物馆馆藏内精选出来的。它们有的是革命先烈的后人捐赠,有的是普通市民捐赠;有的品相破旧残缺,有的价值存世孤珍;它们每一件都见证着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莞邑儿女奋勇抗敌的历史。

在第一部分“日军暴行  惨绝人寰”中,1936年民国时期出版的《莞中周刊》杂志等多本刊物,展示了日军全面侵华前,我市学子已在多方面思考如何救国兴邦。在本次展览中,将展出抗战时期东纵战士使用过的步枪、子弹、子弹壳、电话机、情报单等展品数十件,很多虽已锈迹斑斑甚至残缺,但是从这些文物中,东纵战士们当年如何与日军斗智斗勇、奋勇抗敌的场景恍如再现眼前。

除了东江纵队等战士在前线奋勇抗敌,东莞形成了大岭山抗日根据地、路西(广九铁路以西地区)、路东(广九铁路以东地区)、水乡(高埗、中堂一带)等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基地,对东江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将展出东纵战士使用过的衣物鞋袜等日用品,抗日根据地中制作印刷的《前进报》、抗日诗歌单张、宣传单等,从物质到精神上,都千方百计支援抗日部队。

除了实物藏品真真实实能让观众再次“触碰”到那段历史外,还配有54张大型的图文展板,包括170多张历史照片和翔实的文字,分五个部分详细介绍东莞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不朽功勋:是东莞人民武装最先举起的抗日大旗,1938年10月15日成立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最前身;是东莞这片热土成为东江纵队的发祥地和最主要活动区域,被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是英勇的东莞人民在对日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奋勇抗战,《东江纵队志》记载的27个重要战斗中,10个都发生在东莞。

后记

1945年9月2日,参加对日作战的同盟国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

至此,经过长达8年的全国抗战,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宣告日本军国主义彻底失败,宣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史册上,记载着东莞人民的光辉篇章;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丰碑上,铭刻着东莞人民的不朽功勋。

《铭记血与火的历史——纪念东莞抗战胜利70周年文物图片展》将一方面,向曾经奔赴国难的所有将士表达深深的敬意,向所有遇难同胞致以深切的哀思;另一方面,对年轻一代市民进行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而引发人们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亮点提前看

从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

到东江纵队

东江纵队作为南域先锋,蜚声海外。但作为东江纵队的最前身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的历史,大多数市民认识不多。在展览中,将有关于华南沦陷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南组建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抗击日军等历史,以图文的形式介绍,还有1938年石龙麦屋村人麦满流的壮丁训练证书,见证当年模范队是一支有纪律有组织有训练的人民抗日武装。

东江纵队

在莞的10场重要战斗

东莞敌后战场是华南敌后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江纵队志》记载的27场重要战斗,其中有10场都发生在东莞。展览将按照时间的顺序,从1938年10月下旬,在东江河的峡口、鳌峙塘、京山、西湖一带抗击日军的“榴花塔阻击战”到1945年8月10日横扫莞太线战斗,一共10个战斗。每场战斗都做了简单的介绍,并配上遗址的图片、当时的新闻报道或油画作品等做出的展板,还有在不同战场上留下的子弹壳、子弹等。让市民了解到抗战时期发生在东莞大地上的硝烟战役。

全民族齐抗战

海内外同胞支援

熊熊的抗日战火在神州大地燃烧,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奋起抵抗。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全国各族人民参与抗战。在东莞,中共领导的东江纵队是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同时,国民党驻军和地方民众武装也在前期的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莞人民积极支持部队战斗,他们为部队送粮食,站岗放哨,运送弹药,缝补衣服,救护伤员等。抗日根据地内还成立了普通民兵和武装民兵,成为东江纵队作战的有力助手。还有许多是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或直接参与到抗日战争的一线,或以捐资助物等方式支持抗日。

鲜为人知的

交通情报工作

抗日根据地内的普通民兵和民众,除了为部队提供物资外,还秘密建立了一批交通情报站,对敌情进行监控,送情报,带路送信等。其中将介绍包括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塘地下交通站旧址(今大岭山镇大塘村黎氏家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操场旧址(今大岭山镇大岭村)等。同时还有抗战时期送情报用的竹篮、情报单张、使用过的电话机等文物。

根据地经济文化建设

“两手抓”

东莞先后形成了路西(广九铁路以西地区)、路东(广九铁路以东地区)、水乡(高埗、中堂一带)三大块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基地,通过减租减息、武装保护等方式大力发展自给性生产的同时和游击基地,也积极支持和发展文化建设。展览将介绍当时一些具体的措施外,还展出抗战时期“大家起来为保卫粮食而战”的宣传画、关于减租减息的布告、东纵战士的歌本手抄报等宣传品,开办部队干部训练班和干部学校“中山书院”等内容,来介绍根据地经济文化建设“两手抓”的工作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