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检查石排塘尾古村文物保护情况

04.10.2016  10:06

东莞时间网讯     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北京国文信文物保护有限公司日前组织专家来到石排塘尾古村实地检查文物保护情况。据悉,近两年,石排镇按照“分期分批、依法开展、修旧如旧、恢复文物原有历史风貌”的原则,市、镇、村三级联动,共同承担维修资金,并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规要求依法开展文物修缮工作,近两年,由市、镇、村组织修缮古村文物古建筑35处、修缮面积达3129平方米。

当天,在镇党委委员钟炳林的陪同下,专家检查组现场查看了塘尾古村各项文物保护工程情况,听取了塘尾村文物保护、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利用的工作情况汇报,主要检查了东门楼、松石公祠、李凤池民居与书房、梅菴公祠等古村古建筑群二期修缮的古建筑。

随后检查组召开了评估会,观看了塘尾村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工作情况汇报PPT演示,详细了解了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及2014年以来国家文物局传统村落专项资金支持的文物本体保护工程进展情况等。管理、设计、施工、监理各方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情况说明并回答了专家质询。

据悉,2014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了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项目,并由中央财政拨付了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文物保护工程。石排国保单位塘尾古村被列入了首批国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文物保护项目。

相关 新闻

市、镇、村三级联动严格依法开展修缮

塘尾古村文物修缮取得成效

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和石排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成立了保护机构,科学编制了保护规划,依法开展了对塘尾古村文物修缮工作,各项文物保护修缮取得了一定成效。该镇按照“分期分批、依法开展、修旧如旧、恢复文物原有历史风貌”的原则,由市、镇、村三级联动,共同承担维修资金,依法依规开展了文物修缮。

严格依法依规开展文物修缮

2014年,塘尾村被列入了全国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第一批50个实施名单。为此,该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特编制了《广东省东莞市塘尾村2014年文物保护工程总体方案》。按照国家文物局的批复要求和该方案的具体安排,镇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塘尾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认真管好国家补助资金,科学编制规划,开展了一系列文物修缮工程,努力恢复古村落原有历史风貌,探索活化利用文物建筑的思路,让塘尾古村落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成为石排镇乃至东莞最令人关注的文化名片。

已开展两期文物修缮工程

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石排镇文广中心会同该镇财政、城建和塘尾村委会等部门,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已开展了两期文物修缮工程,共修缮文物古建筑35处,修缮面积3129.53平方米,主要修复了受损的地面、墙体、瓦面、梁柱、门窗以及各类装饰,有效消除了文物安全隐患。

据了解,第一期修缮工程设计方案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2005年12月经广东省文化厅批准实施。修缮范围包括琴乐公祠(敦睦堂)、叶一公祠、敬如公祠、思我公祠、卓卿家塾(守善堂)、李惠宗书房及民居、六世祖祖屋、亮德书房、乐平书房等9处重点文物建筑,建筑面积共1374.79平方米。工程于2006年10月开工,2007年7月竣工,2015年1月通过验收。

第二期修缮工程设计方案也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2009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涉及文物点共有26处,修缮面积总计1754.74平方米,工程分为两个阶段分期实施。

第一阶段工程的修缮范围包括梅菴公祠、景通公祠、松石公祠(七房厅)、兰苑公祠等4间公祠和东、南、西、北4座门楼,共8处古建筑,建筑面积719.9平方米,工程于2013年7月开工,2014年4月竣工。第二阶段的修缮范围包括李子聪民居、李子聪书房、李凤池民居和15座更楼,共18处古建筑,建筑面积1034.84平方米,工程于2015年2月开工,2015年12月竣工。

此外,塘尾村对村史馆建设及展陈开展了更新提升工作,整理了塘尾村历史沿革、民风民俗、建筑特色等资料,收集相关实物,建成村史展览馆。近期,塘尾村又更新了村史馆的展架和展框,重新设计和制作展板,更换展示标牌,提升展示陈列效果。展馆面积778平方米,展板数量50块,展出实物297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