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管理要解决制度梗塞问题

08.04.2015  13:06

更为重要的还是从机制上解决文物收集方面的制度梗塞问题,既强化对文物的管理同时,也正视发现者收藏者利益问题。

三十年前,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王连民家中的两件祖传古董被镇文化站(时称人民公社文化站)“借走”,当时约定如果文物被国家保存,会给予经济补偿;如果国家不要,会原物退还给他。可是这一“借”就借了三十年,两件“传家宝”却再无消息。多次催问之后,王连民被告知“两件文物找不到了”。(4月7日《大河报》)

文物被“借”,互联网上炸了锅。网易网友@不正常人,瞬间发挥出段子手的水平:这件事情根本原因在于当时说“借”的领导,文物法规定了,一切文物的归属权都是集体的,个人是没有归属权的,那么当时所用的名义就不应该是借,而是上交,很显然当时的领导思想上认识还不够,所以导致了这件事情的发生和发酵。

三十年时光,借主的尸骨已成尘土,而古董究竟在哪里仍在有关部门的“调查”当中。不过,王家的遭遇不是绝无仅有的。中青报3月27日推出报道《清臣后人捐297件文物换城市户口  26年未解决》:住在山西省五台县的晚清名臣、《瀛寰志略》作者徐继畬的后代,为解决城市户口,向太原的三晋文化研究会捐赠了家传的297件文物。文物捐赠26年后,户口却始终没有解决。徐家捐赠出的绝大部分文物移交给了山西省博物馆,还有近30件文物在此前下落不明。户口近30年没解决,30件文物却不翼而飞,这样的结局令人哭笑不得。有网民直言:一件文物就可以解决北京户口甚至纽约户口。

这样的倒错,令人惊愕。同样的错愕被北京晨报于4月3日发文——《收藏家生前捐数千文物  政府百万奖金10年未兑现》。每一件文物都见证着历史,自身也是历史。从这个意义而言,文物的价值是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的。一旦某一具体的文物失踪,则任何形式的赔偿,都不足以弥补。更何况,面对这些文物的失踪,有关部门至今没有应有的表态。

实名认证的@西南大学宋明认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怎么取信于民的问题。事实上,如何解决对民间失踪文物的赔偿问题,不仅关系到政府公信力问题,更牵涉到大量收藏于民间的文物,其命运归属的问题。

长期以来,政府鼓励民间捐献家藏文物,往往是象征性地给予一点奖励;至于对民间发掘于土地上的文物,则采取几近无偿收归国有的态度。今年内蒙牧民捡到狗头金,国家文物部门与一众法律人士纷纷发话,称这是国家的,却遭遇网络嘲讽,即是明证。或如天涯网友@花猪的饭盒所说,“合法未必合情,因其暴露的恰恰是国家与民间争利这一难题。”合法不合情导致的隐性后果,则会加剧文物的流失。

无须讳言,大量文物通过各种渠道走出了国门。许多文物只有在国外展览之时,国人才恍然大悟。在舆论压力下,国家或会采取措施赎回或者追讨,但代价之大,过程之复杂非常人所能想象,而且有许多文物无法归还。

回到本案来看,公民借给政府部门的文物,三十余年追查未果。追回的可能性堪比再造。因此,为了防止类似问题的再度发生,除了对文物的全国性摸底,更为重要的还是从机制上解决文物收集方面的制度梗塞问题,既强化对文物的管理同时,也正视发现者收藏者利益问题,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中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