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刊文评价深圳滑坡事故新闻舆论应对
中新网广州9月14日电 (记者 索有为)今年第9期《中国记者》刊发广东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曾胜泉的文章,对深圳“12.20”滑坡事故新闻舆论应对工作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新闻发布密度力度最大,效果好;宣传引导理念手法最新,效果好;事故处置与舆情应对配合最佳,效果好;靠前指挥的宣传主官级别最高,效果好。
深圳“12·20”滑坡事故新闻舆论应对为顺利处置事故提供了最大程度的舆论支持,得到各界的肯定和赞扬。一些境外媒体也以此为例,不吝评价“中国政府舆情应对能力日显娴熟”。
曾胜泉在文章中称,深圳“12·20”滑坡事故新闻发布密度力度最大。事发仅一个半小时,深圳微博发布厅就发出首条消息,随后每天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情况,自始至终牵引网民关注目光;事发当天下午至25日晚6天内,救援指挥部召开了10场新闻发布会(事发当天2场,到23日事故72小时黄金救援期内开了7场,几乎每半天1场),28日又举行了综合情况通报会,主动及时、公开透明地持续发布失联遇难人数、救援救治情况、事故发生原因、受灾民众安置、失联人员家属安抚等社会关注的重要信息,有力主导了媒体报道议程,充分满足了公众知情权,最大限度地挤压了谣传空间。如此高密度、大力度的新闻发布和理想的传播效果,在中国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中史无前例。
文章称,深圳“12·20”滑坡事故宣传引导理念手法最新。一是正面报道突破突出宣传领导的惯例。对一些不合时宜,特别是与悲伤气氛不协调、容易引发质疑炒作的正面题材不作报道。如,对消防队员救援现场火线入党、省市官员驻扎一线指挥救援等均不安排媒体宣传;二是议题设置突破首选机关报网的做法;三是评论跟帖突破一味唱赞歌的套路;四是表达方式突破千篇一律的模式,充分运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创新内容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实现传播效应最大化。
对于事故处置与舆情应对配合,文章也认为达到最佳效果。滑坡事故处置过程中,宣传部门与处置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在信息沟通、新闻发布、舆情应对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从全局上把握基调,从整体上考量效果,确保事故处置与舆论引导同步部署、协调推进、良性互动。如,2015年12月25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公布国务院成立事故调查组,将滑坡定性为“安全生产事故”后半小时内,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即率领深圳市、光明新区党政负责人,通过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鞠躬道歉,彰显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对生命的尊重、对责任的担当。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高级别的地方主官首次对安全事故公开道歉,并且在央视报道仅半小时内就作出回应,实属难能可贵。
文章称,在深圳滑坡事故重大舆情危机突发的关头,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作为省委和事发地党委的最高宣传主官,靠前坐镇指挥,敢于负责,准确研判,迅速掌控了该事故新闻舆论应对的主动权、主导权,及时将重大舆情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或初起之际,为顺利处置事故提供了最佳舆论支持。从当前形势与挑战来看,一个地方的党委宣传部长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知识面广、视野开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有深刻理解;具有互联网思维,熟练使用新媒体,熟悉网络舆论管控和引导技能;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勤奋工作、富有激情,愿把宣传工作当成最有价值的事情去做好。
综上所述,文章评价深圳滑坡事故新闻舆论应对达到了目前新闻理念和媒体技术所能达到的新高度,是报道内容、引导方式、传播手段革命性的创新成果,是“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的经典案例,是“信息灵、反应快、处置得当”的优秀教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