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肠草漆树夹竹桃!春季踏青这些花草惹不得

13.04.2016  13:56

  断肠草。

  漆树。

  变叶木。

  夹竹桃。 本报记者费 燕 陈 澄 摄

  黄婵。 本报记者费 燕 陈 澄 摄

  南天竹。

  商陆。

  春季正是踏青的好时节。市民出游时,经常会在野外碰到不少诱人的花草。花花草草固然惹人爱,有些却有毒碰不得。例如与金银花相似的断肠草;引起红肿瘙痒的野漆树;误食会出现腹泻等中毒症状的变叶木……在我市,常在野外出现的有毒花草有哪些?出游时有哪些花草碰不得?

  断肠草:全株有剧毒,与金银花相似

  很多人大概还记得《神雕侠侣》中的相关情节,杨过中了情花毒,只有断肠草可解。实际生活中,断肠草却有剧毒。断肠草从外观上看,跟金银花很相似。金银花用来煲水喝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但要是将断肠草当成金银花而误食,则会发生严重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市林科所相关负责人解释,断肠草学名为大茶药,是马钱科的藤本植物,根浅黄色,有甜味。“断肠草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需要由专业人士来采摘,并且在发挥药效的用量上有较合适的把握。

  断肠草全株有剧毒,在离开泥土时略带香味,多闻会令人产生晕眩感。服食过量即导致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强烈反应,肠会发黑粘连。中毒症状包括流涎、恶心、口渴、吞咽困难、发热、呕吐、口吐白沫、抽搐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她建议,由于断肠草和金银花外观相似,为了避免混淆,不熟悉的市民尽量不要自行采摘。

  漆树:春季难辨认,秋冬季节叶子会泛红较易辨认

  漆树在我市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植物。折断漆树的根茎,有白色的汁液流出,这些汁液若是过敏体质者皮肤与之接触,很有可能引起红肿、出红疹、瘙痒等症状。市林科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漆树树皮灰白色,较为粗糙,有不规则纵裂,小枝粗壮。“一般来说,在秋冬季节,漆树的叶子会泛红,较容易辨认,但在春季辨认起来较难。”他介绍,漆树酸是漆树汁液中的天然成分,具有一定毒性,若误食,会引起强烈的刺激,引起口腔炎、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导致中毒性肾病。

  变叶木:长时间接触其汁液或诱发鼻咽癌

  吴先生喜欢栽种盆景,两年前他开始种起了变叶木,由于变叶木是自然界中颜色和形状变化最多的观叶树种,吴先生极为喜欢,将其栽种成小型盆景置于书房的案头,别有一番风情。

  市林科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变叶木中的汁液含有激活EB病毒的物质,市民若长时间接触有诱发鼻咽癌的可能。并且,变叶木汁液有毒,人畜误食叶或其汁液,有腹痛、腹泻等中毒症状。另外,像这种折断枝叶会流白汁的植物,市民最好不要轻易触碰和食用,以免引起不适。

  夹竹桃科:黄婵可灭蚊,但孕妇误食可能引起流产

  夹竹桃科的植物在我市不少小区能看到,一到开花时节,粉的、白的、黄的花总会吸引不少人上前合照。但这种美丽的花却含有毒物质,误食可导致中毒。

  市林科所相关负责人介绍,黄色夹竹桃花有香味,顶生聚伞花序。乳汁和种子有毒,误食可致命,并能引起孕妇流产。种子口服中毒的主要症状有口腔烧灼感、舌刺痛、喉干、呕吐、腹泻、瞳孔散大,对心脏的影响与洋地黄相似,先兴奋后抑制,继而麻痹。

  “同为夹竹桃科的黄婵盛开着金黄色花,像一把伞一般,具有一定观赏性,但黄婵有毒,其乳汁毒性最强。”该负责人提醒市民:黄婵为园林绿化常见植物,有杀虫灭蚊的作用,但需特别注意,若误食会导致中毒,孕妇食用可能还会导致流产。

  南天竹:果实颜色特别鲜艳,其毒性可致人肌肉痉挛

  市林科所相关负责人提醒,在野外碰见果实颜色特别鲜艳的植物,市民都应该谨慎对待,最好不要食用。

  就像有毒植物南天竹一样,果子圆润鲜红,招人喜爱,但是其毒性却可致人肌肉痉挛、呼吸麻痹;鸡母珠的果实异常鲜红,毒性强大;见血封喉的树皮以及叶子的乳汁有毒;至于龙葵的果实则是颜色多变,大多是紫黑色的,也有橙红、黄褐色,市民该多加注意。

  该负责人介绍,在我市山上常见的有毒植物多达30多种,分布广泛,像巴豆、夹竹桃、颠茄、黑面神这些耳熟能详的有毒植物都有。

  误食或接触有毒植物怎么办?

  据了解,一般植物中毒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接触后出现不适:因接触到植物的汁液或花粉,出现瘙痒或强烈刺激症状;第二种是食用后中毒:误食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嗜睡、四肢麻木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心肌损伤、呼吸衰竭、昏迷、抽搐等表现。

  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主任叶自力介绍,如果误食了有毒植物,最好的方法是及时就医,在到医院之前患者可以采取的急救措施是催吐。“可以自己用筷子塞到口腔刺激咽喉壁呕吐,或者多喝点水,胃内物增加后再刺激咽喉壁进行呕吐,并尽快到医院就诊。”他补充道。

  “如果到野外踏青,触碰到某些植物引起过敏,患者在就医前可以马上用清水清洗,并涂上消肿消炎的药物。”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张群林提醒市民,外出踏青游玩时,除了在穿衣上做好防护,最好还要随身带好治疗过敏的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本报记者陈澄 费燕 本组图片(除署名外)本报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