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改革更加接地气
新一轮改革更加接地气
来源:人民法院报
学历降低、随机抽选、只管事实认定不管法律适用、建立退出和保障机制……4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最高人民法院对人民陪审员制度进行下一步改革试点工作。
人民陪审员制度现状如何?为什么要改?怎么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如何准备新一轮改革?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现状:陪审成“陪衬”依然存在
浙江省温岭市人民法院的一项调研显示:该院共有人民陪审员119名,其中3人每人一年陪审案件将近500件,占了该院陪审案件总数的四分之一。但有23人2014年竟未陪审过一起案件。在有陪审员参与审判的案件中,近9成的陪审员在法庭上没有提问,有7成的陪审员在庭审过程中没有跟审判长进行过交流,有3成陪审员在庭后评议中鲜少发表意见。
实际上,陪而不审、审而不议、议而不判等现象在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是选任。以往人民陪审员的选任一直以推荐为主,人员构成较为单一。江苏省建湖县人民法院院长杨越华介绍, “倍增计划”之后,该院共增补了70名人民陪审员,来自10多个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但是多数由辖区单位推荐,自愿报名比例很小,缺乏主动参审意愿。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万秀区人民法院院长黎家伟说,万秀区法院现有人民陪审员33名,半数以上来自社区干部,基层经验丰富,但职业结构较单一,且均是汉族,代表性和广泛性还不够强。
另外,人民陪审员法律知识较为缺乏,在实际审判中难以发挥作用,且自身积极性不高,缺乏激励和监督也是当前人民陪审员制度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原因。
湖南省临湘市人民法院院长朱开颜认为,少数陪审员仅把当人民陪审员看作是一种荣誉,在初被选任时还觉得新鲜好奇,但之后便觉枯燥乏味,琐碎繁杂,亦感法律业务不熟悉,履行应尽职责的工作热情逐渐衰退。有的人民陪审员常以在职工作特别忙为由,拒绝出庭参加案件审理工作,有时候导致法院审理案件程序违法,严重影响审判效率。同时参审补助偏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的积极性。
湖南省平江县人民法院院长李明认为,当前人民陪审员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无退出和惩戒机制,难以保障人民陪审员依法履职。
改革:接地气符合司法规律
下一步改革思路对上述种种问题都进行了针对性修正。
在选任上,杨越华认为,现行改革对陪审员的选任要求不高,可以说是更加接地气,但对随机抽取程序要求更加严格。
四川省南充市中级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张云也认为,改革降低了陪审员的学历要求,更多重视他们的生活经验与社会阅历,体现了陪审工作的“人民性”,符合基层实际。
在履职上,杨越华表示,对人民陪审员的职能更加明确,即只参与事实认定,不审理法律适用,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优势,也非常符合司法规律。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人民法院院长李徐州认为,探索人民陪审员只事实审,缩小法律审理,改进合议庭议事规则,可以提高参审效果。
新的改革方案还确立了退出和惩戒机制。朱开颜表示,随着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机制、人民陪审员退出和惩戒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加大人民陪审员的履职保障力度,人民陪审员的陪审积极性将更高,待遇更好,也更具权威性。
推进:加强研判积极备战
面对即将启动的新一轮改革,试点和非试点的法院都已经纷纷行动起来,积极备战。
李徐州表示,要对现有人民陪审员队伍状况进行研判,掌握情况,适时改选;还要加强对案件的研究,探索参审的案件范围;同时也要加强人民陪审员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探索,提高素质,强化保障。
杨越华表示,建湖法院将着手从加强人民陪审员培训角度入手,重点培训民事、刑事、行政等庭审程序,提高人民陪审员的程序意识,实现普通群众向“事实法官”的形式过渡。另外,就人民陪审员参审意愿不高问题,除探索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外,准备对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好的人民陪审员进行不定期表彰,并积极与其单位沟通,争取作为单位评先评优的依据之一,不断提高人民陪审员的职业尊荣感。
四川省资中县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小平表示,该院虽然不是试点法院,也将做好前期宣传、动员等准备工作,为不折不扣推进人民陪审制度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沈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