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行领域 创业者还有哪些机会?(图)
两周前,我在“这场“新自行车”热,还能撑多久?”一文中提到了明年市场的主流将不再是整车的概念。在新自行车迈过量产、销售走向消费市场后,会有几家“根”不稳的创业公司改变产品方向甚至是退出这场游戏。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明年从零到一开始研发整车,这几乎是条死胡同儿。从新出行的角度重新观察这个领域,对创业者而言,公共出行设备是个新机会。
在一线城市中,两轮的电动车和自行车是短途出行中最有效率的交通工具。围绕这两类产品的互联网共享经济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做个预测,2016年市面上的两轮交通工具将分为两类:
品牌类:其中包括传统车厂、互联网公司、创业公司的整车、配件以及App;公共类:以当地政府扶持为主的公共出行设施。
我们从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捷安特、永久、700Bike、小牛,甚至是乐视、小米、野兽骑行、行者。他们都被归在了品牌类,这些产品需要被付费才能交接到用户手中,也就是传统的一锤子买卖。
在2015年的“新自行车热”中,我看到过优秀的产品,也领略过玩票的demo,不过再好的整车也依旧撼动不了¥1500以下的市场需求。说白了,互联网人挤进这个领域后并没能颠覆传统。
从这些产品中可以发现,人们依托品牌价值和喜好会为一辆整车买单,但这些都发生在了品牌层,真正有短途代步需求的用户不会为品牌掏腰包,看中的是性价比。
在上海、深圳、杭州,我见到街边的公共自行车使用率极高。相比北京,这些城市的路面交通并非通畅,人们租车的最大原因便是提高效率,节省时间。
做个假设,点开一款App,我可以查看附近可使用的自行车/电动车,通过预约或自提,我可以借助注册的App ID使用周边所有空余的整车。一键开锁,不需钥匙;停车随意,App防盗。简单的说,是传统公共自行车的互联网化。
这个App可以叫“某某叫车”,不过全部都是两轮车设备。如果说品牌类的自行车卖的是情怀和产品,但公共两轮车的互联网化才真正的颠覆了行业,切断了传统车厂廉价车的“命根儿”。
当然,只骑车显然还不够。最近我的出行方式在自行车和电动车之间来回切换,想明白了两件事。
在20Km内,电动车永远是效率之王;自行车可以做健康,切社交。电动车适合被商业化。
在整车背后,绝对需要一套生活服务周边体系的搭建。
本文作者大飛哥,关注新出行和生活方式,欢迎加我微信DanielJingze探讨这两个领域的变化、演进与革新。
原创文章,作者:大飛哥
作者:大飛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