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女记者休假遇突发劫案

16.12.2014  13:17
新华社女记者休假遇突发劫案 - News.Ycwb.Com
新华社女记者休假遇突发劫案 - News.Ycwb.Com
新华社女记者休假遇突发劫案 - News.Ycwb.Com
新华社女记者休假遇突发劫案 - News.Ycwb.Com
新华社女记者休假遇突发劫案 - News.Ycwb.Com
新华社女记者休假遇突发劫案 - News.Ycwb.Com
来源: img.ycwb.com

澳大利亚原本是个宁静安全的国度,我和同事选择到这里旅游,就是期待着抱抱慵懒呆萌的考拉,喂喂欢快跳跃的袋鼠。可是,周一发生在悉尼市中心的人质劫持事件改变了这一切。

阳光明媚的15日上午,悉尼中心商业区人流如织,手提购物袋、穿着超短热裤的我和脚蹬人字拖的摄影部同事正完全开启“游客模式”。一名店员神色慌张,打断了我们的购物:“你们好,实在抱歉!我们接到通知,由于悉尼发生疑似恐怖事件,现在不得不关店,只能请你们离开。

事出突然,我们走出店外,还没回过神来,身后大小商店就陆续关门歇业了。环顾四周,许多人正从中心商业区向外流动,但街头依然平静。

我们查阅了当地新闻,询问了几家商店的工作人员,虽然没有准确信息,但新闻记者的直觉告诉我:这里出事儿了!此时,“游客模式”早已自动转换成“职业模式”,奔向第一现场的冲动完全占据了我的内心。

平时做体育摄影的同事对我说:“你眼里真的在放光……

听说悉尼各处还有爆炸装置,我们犹豫了一下儿要不要不管不顾地冲过去。毕竟我们现在仍然是“游客配置”,并且是毫无装备的两名女性。

但这一顾虑很快被内心升腾的记者本能所淹没,冲向第一现场成了脑中唯一重要的事。我们逆着人流努力赶往事件发生地,身边是引导人们向安全区域移动的工作人员,这种场面像极了电影里一脸坚毅逆着人流赶去救场的英雄。但我们不是什么英雄,我们只是两个无足轻重的记者,一心想要记录事实真相。

如果一定要说记者和超级英雄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在突发事件面前不顾死活的那种劲头,这恐怕也是超人变身前设定是记者的原因。

言归正传,我们抵达现场警戒线后,立刻占据有利位置,拍摄和记录事发地情况,向后方编辑部抢发文字、图片和视频新闻。很快,我们同早早到达现场的悉尼分社同事们会合,首席记者张小军尽管肋骨骨折,仍然坐镇现场,大到分工协调,小到防晒霜和饮用水都考虑周全,他看到“志愿者”加入似乎并不意外。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分社首席记者徐海静也在跟踪报道澳大利亚政府对劫持事件的回应。远在香港的亚太总分社和北京的总社各编辑部同前方记者展开密切配合,全速运转进行全媒体报道。

很快,有关悉尼人质劫持事件的最新动态消息就以文字、图片和微视频等形式通过新华社各大平台和终端向国内和世界传播,通过电视、网络、手机客户端和国内外社交平台都能以多语种随时查看这一重大事件的进展。

随着全媒体和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新闻记者面临巨大挑战,但这种挑战也是机遇,我们有能力推出引以为豪的全媒体产品。而与自媒体人不同的是,职业新闻记者不是正好位于风暴中心,而是永远追逐并真实记录风暴,并提供有视角、有深度的解读。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能感受到作为新闻人的自豪,正直地记录历史,挖掘真相,是我们默默做出的一点贡献。(注:作者骆珺为新华社英文女记者,事发时正在悉尼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