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孙铁翔:走过的路,遇到的人

13.12.2014  03:16

  作为记者,我走过很多路,也遇到了很多人,更见证了他们的故事。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三个故事。

  责任

  2008年5月13日,清晨,汶川大地震发生不到16小时。冒着余震,我爬进了北川。在北川新县城,我采访到一位满脸络腮胡子的“大胡子”军人。

  记得采访结束时,强烈余震来袭,老县城的一座山滑下来一半。“大胡子”军人把自己的雨衣脱给了我,说:“小伙子,我们都要活着出去!

  也许很多人叫不出他的名字,但却知道那些被他的部队救出的鲜活生命:“敬礼娃娃”郎铮、“芭蕾舞女孩”李月、“总理让路女孩”宋馨懿……

  他叫王凯,当时48岁,全国抗震救灾英模,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集团军军长。

  一个月后,他找到了我。谈起当初进北川的生死瞬间,他问我:“当时就不怕被捂到里面?

  我说:“怕,但我更怕不进去会后悔一辈子。

  我问他:“你呢?

  他说:“危难面前,军人的字典里只有进,没有退,这是军人的责任!

  坚韧

  2012年9月30日,中秋,四艘海监船组成的编队在钓鱼岛海域高速地巡航着。其中一艘船的驾驶室里,一个其貌不扬、沉默寡言的中年男人沉稳、熟练地指挥着编队。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的声明》发布后,中国海监编队第一次在钓鱼岛海域度过中秋。

  我问他:“一年要在海上待多久?

  他说:“200多天吧。

  我心里一紧。这个中秋我在海上待了20多天就瘦了8斤,怀孕9个月的爱人每天都在盼着我早些回去……

  这是一份要耐得住寂寞的职业,比风吹日晒更难熬的是内心的孤独和对家的牵挂。

  我问他,值么?

  没等他回答,通讯设备突然响了起来。

  原来夜色中,一艘中国籍商船正好经过钓鱼岛海域,人们没想能见到中国海监船,他们太兴奋了,太高兴了,大声对海监编队喊:“中秋快乐!祖国万岁!

  他幸福地笑了,说:“值了!

  他叫王云,39岁,中国海监83船船长,中国海监当时最年轻的船长。

  钓鱼岛领海基线公布后的第一个中秋、第一个国庆、第一个春节……我都在钓鱼岛海域度过。

  有人问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我想起了王云。

  于是我说:我感受到了一种坚韧的力量!

  担当

  2014年5月12日,我来到一座名叫“海洋石油981”的钻井平台。

  当搭载我的直升机快要在平台上着陆时,一个身穿石油服的男人笑眯眯地向我招手。

  他简单地介绍了当前形势,便把我送到了一条一线的海警船上。我问:“会不会遇到撞船?

  他说:“看你运气。

  “船不会沉吧?”我又问。

  他笑了,说:“看你命。

  喊话、驱逐、碰撞……接下来的三天里,作为记者,我的运气“不错”,碰到了几乎所有的“战斗”场面;当然我的命也不错,经历了撞船,但所幸船没有沉。

  当我归来时,迎接我的又是那张笑眯眯的脸。一线如此紧张,他却如此平静。我知道,这就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担当。

  他叫王喜武,今年46岁,“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护航行动指挥员、中国海警局支队长。

  我问他:“常年出海,对家会有愧疚么?

  他说:“记得孩子小的时候一直答应带他去动物园玩,可现在孩子都快有孩子了。

  我问:“一直没去过?

  他无奈地说:“算是去过,但那是在梦里!

  王凯、王云、王喜武,是我采访路上遇到的三个人。记得我跟他们说过同样一句话——“向伟大的人致敬”,但他们说“自己只是平凡的人”。我想,不论时代如何变迁,责任、坚韧、担当都是支撑一个人人性的基石。然而,只有一个国家拥有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自认为平凡的人,我们的国家才真正拥有了一种向善、向上、向前的力量。

  向“平凡人”致敬!

  孙铁翔

  主要负责时政及突发事件报道,曾参与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道,多次参与全国两会等重要会议报道。同时还参与了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大地震、“南海石油981”钻井平台护航等突发事件报道。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者记录时代不寻常。为文,放歌梦想,孙铁翔的新闻理想是做忠于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和传播者。在气象万千,风云激荡的大时代里,作为记录者他常说是幸运的。新闻是对时代精神最具象和直观的表达。作品里有温度、有筋骨,记者的情怀、担当就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