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观察:从微信朋友圈的纯洁性谈起

29.05.2014  11:01

  互联网固然“唯快不破”“一招鲜吃遍天”,但不能忘了为什么出发。

  新媒体是一个需要大胆实践、不断探索的领域,充满未知和变数,但有一点永远不会变,那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需求为核心,以人的体验为关键,以人的发展为目标

  几天前,微信宣布清理营销账户,对部分通过大量添加好友从事商业营销的个人微信号联系人数量进行控制。这项旨在保护用户体验、净化平台环境的行动,引来一片叫好声。

  叫好的是那些深受营销宣传轰炸之苦的用户。从海外代购童装到泰国神奇减肥茶,从明星化妆品到私人蛋糕店……各种明的暗的广告、软文轮番上演,频繁刷屏。当朋友圈沦为“生意圈”,那些最打动人心的温情与暖意,也渐渐被稀释消解。

  “微信朋友圈是由熟人关系链构成的小众、私密的圈子,它不是营销平台”,这是微信对朋友圈的定位,也是无数人为朋友圈着迷的原因所在。在人人网、开心网、QQ空间、微博先后被各种商业营销、养生指南、八卦秘闻占据之后,微信朋友圈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卸下戒备、轻松交流、放心倾吐的私人空间。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微信朋友圈也开始变味儿了。伴随着五花八门的广告推销、真假难辨的寻人启事、陈年腐月的心灵鸡汤、检验朋友的集赞活动、溜须拍马的企宣文案……朋友圈不纯洁了。

  变味儿有因可循。

  仅仅3年多时间,微信从少数人手中的“时髦玩意儿”,变成了6亿用户热衷的大众平台。一方面,微信已经不是那个单纯的社交软件了,越来越长的好友名单里渐渐多了一面之交的客户、冷面肃目的老板,甚至“摇一摇”来的陌生人。另一方面,面对如此炙手可热的公共平台,无论是谁都想分一杯羹。企业商家自不必说,转型焦虑中的传统媒体、跃跃欲试的自媒体以及众多寻找机会的个体,纷纷试水微信、抢占席位。鱼龙混杂之中,难免泥沙俱下,甚至给假冒伪劣产品和坑蒙拐骗之徒以可乘之机,类似新闻屡见不鲜。

  造成变味儿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恐怕还是在于规则制定者——微信自身。从摇一摇到扫一扫,从语音聊天到视频通话,从微支付到“O2O”(线上线下),从社交圈到自媒体,从私人生活到公众服务,微信似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在给用户不断带来各种新奇体验的同时,微信也成为了一个庞然大物。互联网固然“唯快不破”“一招鲜吃遍天”,但不能忘了为什么出发。正如微信不加规制地快速发展,猛回头却发现自身的生态圈已经环境堪忧。用户体验变差的下一步,也许就是用户流失,没了用户,也就失了根本。

  庆幸的是,微信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去年开始清理营销类公众账号之后,微信现在又把矛头指向了朋友圈里的个人营销账号。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苛责微信。新媒体就是一个需要大胆实践、不断探索的领域,充满未知和变数,需要一定时间甚至很长时间的观察,才能看出端倪。但有一点永远不会变,那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需求为核心,以人的体验为关键,以人的发展为目标。

  新媒体一日千里,飞速向前,而成长为参天大树,要阳光雨露、浇水施肥,也要记得时时修枝剪叶。新媒体的自我规制是一方面,政府的监管引导是更重要的方面。固然不能因噎废食、误伤襁褓,但应积极跟进,适时出台适应新情况的新法新规新策,堵住有损新媒体健康发展的制度漏洞,比如解决那些在微信上当受骗的维权困境。

  期待那个满是温情与暖意的朋友圈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