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新常态下,广东继续走在前列的转段选择

16.02.2015  11:46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讨论时,要求广东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凤凰涅槃”。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正在成为南粤大地的生动实践。“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广东强音。

  在前不久闭幕的广东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强调,广东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就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凤凰涅槃”。7日在与省政协各界别委员代表座谈时,胡春华又专门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详细阐述,提出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作为“主战略”和“总抓手”。

  在9日开幕的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省长朱小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努力当好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

  从“腾笼换鸟”到“凤凰涅槃”,从“大规模淘汰落后产能”阶段到“创新驱动发展”阶段,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在“新常态”下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顺乎历史潮流、合乎省情民心。

  ●南方日报记者 陈枫 林亚茗 雷雨 曹斯 黄应来 李秀婷

  “创新驱动发展”为什么成为“主战略”和“总抓手”?

  “创新驱动发展”为什么这么火,上升为广东发展的“主战略”和“总抓手”?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趋势明显。党的十八大从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寄望殷殷,要求广东等地不仅地区生产总值要支撑全国,结构调整也要支撑全国,做创新驱动排头兵。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因为广东已经到了这个时间节点。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广东这个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土地、资源、环境等方面难以为继,人力成本持续上升,经济从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传统发展路径之弊充分显现。为此,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通过转型升级,迎接新挑战、适应新形势。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广东以壮士断腕般的勇气,果断推行“腾笼换鸟”战略,加快建设“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通过“腾笼换鸟”,广东腾出了发展空间,尤其在淘汰大规模落后产能方面成效非常明显。据统计,2008-2013年,珠三角累计转移出去的企业有10900家,淘汰关停8万多家。

  通过“腾笼换鸟”,广东产业格局已然改变。“广东造”汽车、飞机、船舶、轨道机车、核电设备、风电装备陆续亮相,初步形成装备制造“海陆空”全面发展的新格局;以乙烯、炼油为骨干的沿海石化产业带基本形成;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广东产业“骨骼”巨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4年,全省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7:46.2:49.1。工业增加值增长7.8%,先进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48.1%、25.7%。

  经过这几年发展,广东大规模淘汰落后产能的阶段已经过去。转型升级已经从“淘汰落后产能”的阶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创新驱动发展”。

  9日朱小丹所作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一个关键的数字:2014年广东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迈入1万美元是一个重要的门槛。跨过这个门槛,意味着跨越世界平均线,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经济学家描述为,前面存在一堵不易逾越的“高收入之墙”,在这个阶段最容易遇到增长动力下降、产业转型升级困难、社会冲突增多等问题。

  发展进入新常态和新阶段,广东正在把原有的特殊政策、区位优势、人口红利转变为环境优势、创新驱动和改革红利,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竞争的战略主动权。

  创新驱动发展,时代大幕徐徐拉开。

  争当“创新驱动发展”排头兵,广东底气在哪里?

  比起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的科技、教育优质资源有些“先天不足”,要当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底气从哪里来?

  先看一组“短板”的数据:

  截至2014年底,广东有2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落后于北京、上海,也低于江苏省的28个;在“两院”院士数量上,算上“双聘”院士,广东共有109位,其中全省高校院士总量只有25名,还比不上南京大学一所学校;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整体情况看,广东高校排名全国第五,位在北京、上海、江苏、湖北之后……

  别“气短”。如果换一把“尺子”,从创新产出的维度衡量,指标马上“柳暗花明”——

  《2014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七年稳居全国第二,创新的经济绩效、企业创新能力等指标领先全国。

  2014年,广东有效发明专利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第一,其中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比重超过50%;全年研发经费支出超160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至2.4%;技术自给率达70%,接近创新型国家(地区)水平。

  全省23个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营收2.9万亿元,同比增长20%;拥有各类新型研发机构122家,服务企业3万多家,成为全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旗帜和标杆……

  变化的奥秘,来自扬长补短。广东的“短板”在于科教资源整体相对落后,“长板”则是市场化程度高,把科技成果转化成产业的能力强。

  近年来,务实的广东人活用“拿来主义”,充分利用市场化、国际化优势推动自主创新,通过开放合作,引进科技成果、科研单位和人才“为我所用”。在“大科技、大开放、大合作”发展思路的指引和各类重大科技专项、省部院产学研合作等的带动下,广东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院所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以省部产学研为例,“三部两院一省”共同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新局面,让广东的区域创新能力与水平大幅提升,并带来了各个领域的跨越式变化,近十年来累计建成各类产学研创新平台1600多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00多家,省部产学研累计产值突破1.7万亿元。2014年,广东从事研发人员超过65万人,人才总量比2007年翻了3倍。

  深圳何以成为中国最具硅谷气质的创新型城市?2015年第一期出版的《商业周刊中文版》杂志封面,将这个问题抛给了世界。该报道提出一个新概念“深谷”,认为深圳的硬件制造全产业链规模全球居首,曾经的“山寨”工厂转型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塑造后不断赢得海外市场,新注册创业公司和风险投资资金越来越多。深圳的巨大转变,正得益于经济转型升级抓得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前列。

  “深谷”的华丽转身,既是广东的底气,也是转型的着力点。

  进入“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广东怎么干?

  进入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广东的战术依然是“扬长补短”,扬市场之长,补科教之短。

  首先,要解决好“科技从哪来、怎么转”的问题。

  广东只有中大和华工两所“985”高校,能进入全国同类前5名的高校和学科更是屈指可数。省委、省政府最近决定,今后5年投入50亿元,重点建设若干所像中大、华工这样有影响力的大学,建设一批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的学科,加强大学科研能力建设。

  除了大学,还要大力发展一支科技创新的“奇兵”——新型科研机构。他们借助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投基金等多类型主体的力量,突破传统事业单位体制框架局限,既能推动科研发展,又能发挥市场优势,为科研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畅通的渠道。目前广东已有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等122家新型研发机构,三年来服务企业超过3万家,成功孵化1000多家企业,催生了新材料、基因测序等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其次,要处理好“新”与“旧”的辩证关系。

  近年来,“虚拟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制造一个个财富神话,坚守实业的“广东制造”似乎显得有些落寞。有人甚至提出,珠三角要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了,出现了“去制造业”“去工业化”的说法。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广东的决策者明确提出:我省现有的传统产业存量,是30多年辛辛苦苦建设累积起来的,是我省经济的支撑,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企业主体,必须通过一轮一轮的技术改造,使之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实现转型升级。

  广东的路径很清晰:既要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又要大力推进新一轮的技术改造。广东决定3年投入75亿技改资金,配套相关政策,大力实施工业转型升级3年攻坚行动计划。目前全省有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50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230家,要大力培育、用好广东的市场优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产业。

  珠三角城市纷纷开始了“工业4.0”的产业升级。“工业之都”佛山携手德国方面建设“中德工业服务区”,以德国的技术、品牌和管理水平来提升佛山制造业。世界工业机器人四大制造商之一的德国库卡公司,已宣布将在顺德建立首个机器人研发基地。

  第三,要发挥广深两极辐射作用,推动区域创新。

  放眼全省,区域科技发展不协调,广东9个国家级高新区都集中在珠三角,珠三角区域创新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而广州、深圳可谓两大“创新极”,集聚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广深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珠三角核心区争取成为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区。同时,加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的创新合作,把珠三角的科技创新能力逐步辐射到粤东西北。

  2014年,广东一连出台两份重量级文件,从“顶层设计”层面破解科技均衡难题。年初,颁布《科技创新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专项实施方案(2014-2020)》,年尾,《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科技创新一体化行动计划(2014-2020年)》出台,全省科技创新一盘棋的局面基本形成。

  2015年,广东还将推出系列政策,再创广东创新驱动政策新优势。包括激励企业创新投入的普惠性政策、完善孵化育成体系和新型研发机构扶持举措的引导性政策,以及激励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的松绑性政策,等等。

  一系列科技创新重大举措加速落地,最大程度释放科技生产力和改革活力,广东争当创新驱动发展排头兵、继续为中国改革探路,步履矫健,大道朝阳!

  现场传真

  “创新驱动”成会场“最热词”,代表、委员热议转型——

  珠三角走好“一盘棋” 粤东西北发展新产业

  党的十八大从我国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省委书记胡春华表示,广东转型升级也已进入到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是高频词汇。”2月9日,在广东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分组讨论上,省人大代表纷纷热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省政协委员对此也相当关注,提出不少有关创新的高质量提案。

  代表、委员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广东而言是机遇也是动力。广东要加快创新的步伐,努力打造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既要舍得投入、也要引进人才,更要做好产业转型升级的文章。

  珠三角优化发展要分好工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打造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州、深圳以外的珠三角城市,如何打好“创新”这张牌?

  “东莞经受住了2008金融危机严峻考验,就是因为实施了创新战略。”9日下午,在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的分组讨论上,省人大代表、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表示,创新已让东莞尝到了“甜头”。在徐建华看来,要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珠三角各市要走“一盘棋”,各有分工优势互补,不要恶性竞争,“这就一定要突破行政壁垒,如果以城市行政边界来组织创新驱动,就可能有重复建设,因此省委、省政府在示范区应该有个规划和协调机制,像打比赛一样,明确哪个城市打什么位置,把各地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中山作为一个珠三角城市该如何“优化发展”?“通过创新驱动推动结构调整、推动转型升级,这一点非常契合中山实际。”省人大代表、中山市长陈良贤说,中山以传统产业、以制造业起家,这几年做了不少腾笼换鸟、转型升级的工作。下一阶段,中山将通过技术改革、加大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要抓科技创新,使当地科技投入占GDP总量2.4%,到2020年,计划按照每年占GDP一个百分点的比例增长。“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的,但市委市政府还是下这样的决心。”

  在省人大代表、江门市市长邓伟根看来,实施创新驱动,要采取“四个一批”,鼓励创新创造,引进一批创新型人才(团队),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打造一批新型产业社区,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动能。“虽然江门吸引人才的力度没法和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比,但江门也有二三线城市的青山绿水和舒适环境。”邓伟根说。

  粤东西北加快发展要招好商

  引领新常态,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然而,广东区域科技资源严重不平衡,广大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云浮作为欠发达地区,更要依靠科技和创新加快发展。”9日下午,云浮团举行媒体开放日,省人大代表、云浮市委书记庞国梅表示,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为云浮加快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动力,云浮要在培育发展新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两方面下功夫,做好“新”与“旧”文章。

  在培育发展新产业方面,庞国梅介绍,云浮将重点培育发展“四新一特”产业,即云计算及信息服务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健康养生旅游产业四个新产业和现代特色农业。

  “云浮搞云计算,不是天方夜谭,华为的选择就是有力的回答。”2014年12月,云浮市与华为公司签订云计算数据中心合作协议。庞国梅说,云浮将依托华为公司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规划建设“云谷”。

  代表声音

  “到日本买马桶盖,反映技术创新迫在眉睫”

  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谈企业创新,并透露“10亿赌约”撤销

  “最近网上热传的中国游客到日本买马桶盖、电饭煲,这在侧面反映了技术创新已迫在眉睫。”9日上午,在广东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结束后,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

  “要推动创新,光靠政府的推动还远远不够。”董明珠认为,“最关键是企业自身要有通过创新维系生存发展的意识,同时也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如果一个企业还停留在过去那种观念,认为富起来就可以,那么这个企业的价值就该被重新检视。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自主创造。大型企业要帮扶中小企业成长,帮助其提高管理水平。”

  “企业的创新文化很重要,要求员工有创新意识、动力、行为和思想。”在这位格力的“掌门人”看来,企业要挑战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她表示,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是具有挑战自我精神的企业。“我们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对研发投入绝不封顶。现在已经超过总投入的3%,接近5%,但是还不够。”董明珠说,“这个比例的研发投入在别人眼里已经是高标准,但在我眼里还不是,并且未来两三年我们的研发人员数量要达到2万人”。

  此外,当提到和小米科技雷军的“10亿赌约”时,董明珠笑着说:“如果查一下小米的变化,可以说是雷军撤销了‘赌约’。当初我们的‘赌约’是产品,现在有消息说他正进入房地产领域,已经没有把‘赌约’继续下去的条件了。”

  南方日报记者 李强

  南方日报记者 雷雨 曹斯 张学斌 刘冠南 陈清浩 实习生 张卉 统筹 曹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