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一群技术男的“赛车梦”

29.09.2014  12:34


  新快报9月26日A30版讯 (记者 梁肇思/文 孙毅/图)9月初的一个上午,天气依然酷热。华工北校区的一个30多平方米的长方形车间里,十多个大三的学生围着两个钢管架子,拿着工具在捣鼓。车间的两边杂乱摆放着各种架子、锤子、锯子、钳子、汽油和焊接工具。定眼一看,车间和普通的汽车维修中心别无二致,除了靠墙的地方多了块白板。白板贴着签到表,但是已经签得很乱。部分柜子上贴着醒目的字条:“经师兄允许,方可使用”、“按规范使用”、“队员物品”等。


  在这里, 华南理工大学 方程式赛车队的成员们度过了2014年的整个暑假。他们有的做焊接,有的接电路,有的做油泵测试,有的做尾翼,从设计到加工零件再到组装整车,全部一手一脚做。电车是今年的重头戏。由于经验粗浅,空有课本理论的队员都需从头学起,做底盘的人去刨英文资料,做电路的看书、看论文、问行家和老师,通宵工作成了家常便饭。


从好奇开始,
以坚持为动力


  赛车梦就是从好奇开始,以坚持为动力,在失望和希望的交替中步步逼近。蔡凯是车队中的学霸——人又聪明,成绩又好。暑假期间,他一个人把油车和电车的车架焊接起来,被队友打趣说是“高级焊接工”。负责做赛车尾翼的彭逸康笑言:“想从打杂变成技术人才,这里是个好地方。
  谈起留下来工作的原因,蔡凯有自己的想法,“整队人的梦想都是把车好好装出来,在比赛获得好名次,如果自己一个人停下来,就会耽误整队人的进度。很多人都通宵过,一直在赶进度。你落下了,就耽误了别人。”蔡凯告诉新快报CBD记者,在这里工作的人都不是为了个人荣誉,“这个项目是集体创造的,很难说是谁的功劳。所以也不是特别为了日后的简历好看,就是为了赛车梦,一直坚持吧。


最开心的事是解决技术难题


  队长程李彦是个来自茂名的小伙子,他说,比赛可能耽误找工作面试,但赛车是梦想。
  这个做事周到的小伙子,在一年前很不想做队长。“当时我只想留在车队,做技术的工作”,程李彦说,“管理的琐碎事很多,很多人都不愿意做。”现在,他一天会工作12小时左右,早上8时30分到晚上12时30分左右,他会留在车间和队员一起调试零件和做各种冲刺的测试和修复工作。晚上回宿舍会处理宣传、经费、日程安排等事务。
  作为技术男,最令程李彦沮丧的是队员们的懈怠。“有些队员做事拖拉,有拖延症,虽然我理解是因为高强度工作原因,但进度还是要赶”,程李彦笑笑说,“这时候就要提醒或者发火。”但队里的气氛很好,吐槽完毕,又是一番互相鼓励。
  最开心的事是解决技术难题,程李彦说:“我是负责发动机电控的。有一次电动机怎么都点不着,我们通宵找问题和修复,最后在凌晨点着了,很激动。一种耗了一晚,苦尽甘来的感觉。
程李彦说,现在队里所有的希望都是让华工车队重返领奖台,拿全国前三的名次,如果能拿冠军,就可以出国参赛。“在这里,真的为不了自己打算,只是一个赛车梦和队友的友谊在推动你。”他说。


这世界太难了”成口头禅


  “教授”是个瘦小的男生,戴副眼镜,干活时默默无闻。他是众多队员口中的通宵达人,据说在设计室无数个通宵的晚上,他被偷拍了和不同队员抱着睡的无节操照片。提起队里的猛人,队员们都异口同声地推举“教授”。
大部分队员出身汽车工程专业,对电路并不熟悉。“教授”被分配到电车项目后,奉技术总监的命,要把电车的电路搞出来。他负责的一个最难点是低压控制,就是要用低电压的开关控制高电压开关,避免赛车手接触高电压。他说,因为自己没有专业背景,所以要查论文、看书、加入电控交流群找高手过招、请教老师。
  “试过一个星期3晚通宵,第二天睡三四个小时又干活。”“教授”说,他也曾和很多队员一样绝望过。“想到剩下时间不多,车又出各种问题,很多技术硬关还没过,就想放弃退赛,”他说,“在宿舍觉得不行了,要放弃了,睡一觉第二天看到大家在努力,不知道哪来的力量,又恢复精力了。
  “这世界太难了”,这是队员们经常在高强度工作后,感到无望时叹息的口头禅。可是,只要一回过神来,想到自学了很多课本没有的知识,交了很深厚的友谊还有自己的赛车梦,他们又重新打鸡血了。
队里的吃货们希望,比赛结束后能去吃一顿自助餐,大吃四方犒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