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华工广州学院校长彭新一谈创校8年“办学经”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校长彭新一
新快报6月3日C07版讯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学院建校至今已走过8个年头。校长彭新一在谈起“办学经”时说,该校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专长”培养,鼓励学生实践与创新;在管理上,他注重“以生为本”的理念,倡导自发地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服务,使“服务学生”成为一种文化。
[谈服务] 学生是学校的生命线,要发自内心地服务学生
新快报:在我们传统的认识中,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学校对学生有管束的作用。而华工广州学院却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这种理念的出发点何在?
彭新一:学校是一个舞台,教师和学生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我们必须创造最好的条件,舞台要好,道具要好,导演要好,才能上演精彩的剧目。服务学生应该是自发的、主动的、发自内心的。学校很大程度上需要社会认可,而服务学生就是为了得到社会认可。只有得到社会认可,学校的生存才有保障,水平才能提升。学生是学校的生命线。
新快报:这种“服务”具体体现在哪里?
彭新一:比方说,现在学校很重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在物联网、微信、4G时代,学校给学生创造的条件如何,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这种信息化具体体现为充分利用各方资源,通过学校的平台,使各方资源无缝对接,让使用者有更好的体验。我们现在动员全校做信息化(工作),我自己带头,所有处长、部门都在抓这件事情。
服务学生,不单指学生接受来自老师的教育,还要有互动的环境。我们学校提供小组学习、学生活动、社团组织等机会,让学生更好地成长。同时,学生互动活跃对老师也是一种挑战。老师的教育观念要更新,能力也需要提升。
新快报:华工广州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专长”,而传统教育则强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这二者是否会有矛盾?
彭新一: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没有兴趣,“全面发展”是空洞的;为了做好一件事情,发展专长,就需要平台,否则就“专”不了。所以,专长与全面发展是相互补充的。学生一旦对专长有兴趣,会发现要发展这个专长还得有其他方面的知识,进而会进行主动学习。主动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一定比直接向他提要求要好。
传统教育中“全面发展”的理念很多时候其实不被学生认可,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如果先进行“专长”培养,再告诉他要全面发展,学生才会认可。
新快报:华工广州学院曾被评为“中国最具就业竞争力院校”,您认为学生的“竞争力”最直接的体现在哪里?
彭新一:我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学校通过“大三战略”体系,使学生更早进入实践环节。通过实践,学生们能接触到业界最前端的东西,将来都是动手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学校有这样的实践平台,提供给学生锻炼的机会比较多,专业技能和个人素质各方面都能得到提升。
高就业率说明我们培养学生的模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学生自然也比较欢迎这种教育方式。
[谈创优] “创一流”要社会认可也要有内涵,更要打牢基础
新快报:华工广州学院明确提出“创建全国一流独立学院”的目标,在您看来,怎样才称得上“一流”?
彭新一:这件事我们自己说了不算,得社会说了才算。“一流”既要有自己的内涵,也要得到社会认可。我认为社会评价,就是在各种排行榜上排名靠前,而内涵就是一流的标准,包括学科建设、实验条件、技术应用方面能否在本行业领先等等。
新快报:围绕这个目标,接下来的工作会如何展开?
彭新一:创“一流”是很好的愿景,是明确的目标,但需要扎扎实实地工作,努力做到最好。求真务实的理念是争创一流的基础,因此,要找到切实可行的着力点,为“创一流”打好基础、创造条件,这就要求学校的各个部门按照学校的想法谋划发展,充分发挥各二级学院院长、教授们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