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张鼓匠 摘了帽
2月2日,江西樟树市刘公庙镇的党员志愿者为留守儿童送上新春礼物。周亮摄(人民视觉)
2月3日,中国传统村落河北涉县更乐镇大洼村村民喜挂灯笼。人民日报记者 史自强摄
张鼓匠 摘了帽
2月2日是腊月二十八,记者来到山西阳高县大白登镇潘寺村。村里有个“张鼓匠”,原是最穷的贫困户。没料到,他两年摘掉“贫困帽”,成了“传奇人物”。
鼓匠,是农村对唢呐艺人的称呼。张鼓匠名叫张全,今年60岁,他的一只眼先天失明,另一只眼只能看个影子,妻子双目失明。逢红白事他吹唢呐赶赶场子,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脱贫前每年只有两三千元的收入,老伴要看病吃药,两个闺女都上学,经常有吃的没穿的。
2016年,张全被县里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老张表态:“穷了没人瞧得起,我要奋斗,绝不落人后!”
村里帮他买了良种母猪,通过出售猪仔一年增收5000多元。老张的激情被点燃了,再借7000多元搞起红白事设施租赁等,2017年底一举甩掉“贫困帽”。
记者来到移民新村,看见一排排整齐的砖瓦房,这是县政府为贫困户盖的搬迁房。老张分到一个独院,包括3间房,内有浴室、马桶、取暖等设施,自己只掏了不到1万元。政府还免费送个占地1亩的塑料大棚,可以种菜或出租。在老张新房的墙上,记者看到一张“贫困户精准帮扶明白卡”,上面记录了他家去年享受的“政策红利”,补贴、分红等收入达32859元。
“我是从苦日子里爬出来的。我好好干,给村里长了脸,也给自己争了气。”老张说。(记者 白剑峰)
高升村 步步高
高升村终于“名副其实”了。
“过去别人常问,你们村是不是有很多人‘高升’了,我实在不好意思答。”湖北省红安县杏花乡高升村老支书吴成实说,当时村里173户693人,贫困人口近1/3。吴长礼家最典型。68岁的老吴右腿残疾,还患有哮喘。老伴长期吃药。外孙先天耳聋,这些年学费和医疗费花了10多万元。
去年8月,高升村摘掉了贫困帽,吴长礼家也脱了贫。短短两年多,高升村为啥能步步高升?
这与红安县审计局干部邵其松到村里任第一书记有关。
邵其松扎实走访后发现,部分党员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意愿不强。这一次,村里没有盲目上项目,而是召开多次党员群众场子会、院子会。之后,村两委决定建560亩油茶基地,成立养羊专业合作社,全村34户贫困户每户合作保底分红3000元。
吴长礼给记者算了几笔“步步高升”账:签了养羊寄养协议,家里连续两年每年分红3000元;新建3000瓦分散式光伏发电站,年均分红2000多元;种莲藕并养鱼,享受奖补政策4000元;住院有报销……加上女婿在外的务工收入,年收入近8万元。
“去年县残联帮他装了耳蜗,他开始学会说话了。”吴长礼看着外孙,脸上露出喜悦。(记者 范昊天)
搬新家 过新年
拉萨市经济开发区德吉康萨安置点小区大院里,处处洋溢着浓浓年味。去年从昌都芒康县、贡觉县等三岩片区搬迁过来的818名牧民群众,将迎来告别故土后的第一个春节。
“这里的房子又大又干净,住在这里也方便:自己看病方便,孙子上学方便,女儿买菜方便,儿子买年货方便……”从芒康县搬迁过来的63岁老人普布次仁一口气说了好几个方便,“这都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搬出了穷窝,住进来时还给我们配了藏柜、电视机等家具。”
普布次仁一家7口是三岩片区的第一批搬迁群众,房子面积有120平方米。“以前老家的电视只有书包那么大,现在的电视跟桌子一样大。”9岁的孙子布列与弟弟们正在看动画片。
中午,普布次仁的女儿次拥拉姆回来了。以前在山上时,次拥拉姆一年四季都要放牧。现在,她在小区当保洁员,每个月扣除“五险一金”后能领到3200元。
为了让搬迁群众舒心过年,政府给每家每户都发了米、面、油、糌粑等。“不管小孩还是大人,每人50斤大米。”小区干部江村邓珠说。(记者 琼达卓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