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补贴”骗局频出 究竟是谁泄露了信息?

13.08.2014  12:32

  ●本报记者  李盛华

  通 讯 员  袁运华 实 习 生  李金泽

  诈骗的方法手段五花八门、层出不穷,随着国家“单独二胎”政策的陆续放开,一些骗子也开始打起了新生儿父母的主意,以“新生儿补贴”为幌子行骗。不少市民因此上当,也有市民及时识穿骗局,但不禁产生疑问,究竟是谁泄露了新生儿父母的信息?

  案例:

  生完孩子接到诈骗来电

  7月1日,钟先生的妻子在市妇幼保健院生下一女,一家人其乐融融。然而,接下来的一些事让钟先生感到莫名其妙。“有一天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能准确说出国家出台了新生儿补助政策,要我联系另一个属地是北京的电话领取2000元补贴。”钟先生最初信以为真,上网查询后并没有发现相关政策,意识到这是一个骗局。

  事后,钟先生打通本报“民生”栏目的热线电话,希望以此提醒广大市民不要上当受骗。但他还有个疑问:自己的电话等信息只在医院登记过,陌生人为何这么快速准确地获取,并知道自己的孩子已出生?想想自己的信息这么容易被人准确获取,钟先生感到不寒而栗,首先怀疑是医院管理不善而泄露。

  无独有偶。在这之前,梅江、兴宁、大埔等地也发生过多宗以领取新生儿补贴为名的电话诈骗案件,受害人被电话诱惑到就近的ATM机进行操作,卡内的钱被划走。仅在今年4月13日和14日,梅江区5名事主被骗4.8万元。警方透露,类似警情也日渐增多。

  警方分析:

  骗子网购相关信息

  和以往各类电信诈骗案不同,这些以发放“新生儿补贴”为名的诈骗案中,骗子掌握了新生儿的出生年月、父母姓名等信息,这成为让受害者入套的关键。

  那究竟是谁泄露了新生儿父母的信息?有多年办案工作经验的梅江公安分局刑警大队反诈骗中队的蓝警官分析,骗子能准确获取新生儿父母的信息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从网上购买新生儿父母信息;二是新生儿母亲做产检或生产前后,她们的相关信息会被医院泄露给不法分子。因为准妈妈在怀孕生子的整个过程,在医院做产检建档、上孕期保健课时都留下个人资料。

  遗憾的是,梅州警方尚未破获过此类案件,信息泄露的源头较难追查。

  医院回应:

  多个环节可能泄露信息

  “能知道这么详细的信息,除了医院就没有其他机构了。”钟先生坚持怀疑是孩子出生的医院泄露了自己的信息。对此,市妇幼保健院一名副院长作出了回应。他说,医院设有一套制度,管理新生儿和其父母的资料,禁止工作人员泄露资料,“但是,新生儿出生后,要接种疫苗、登记户口等,这些环节都有可能造成信息的泄露。”

  对此,钟先生表示尚未给女儿接种疫苗和登记户口。他认为,虽然自己没上当,但这些经历为市民敲响自我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警钟,无论信息泄露在哪个环节,这都与相关机构责任缺失或内部管理松懈有关。

  【新闻延伸】

  目前无新生儿 生育补贴政策

  “新生儿生育补贴”一说并不存在于法律法规中,现实中和生育相关的补贴,主要是生育保险。据了解,对于依法生育孩子并参加了生育保险的妇女,社保部门实行生育保险报销制度,即妇女生育孩子后可以根据政策报销相关费用。

  警方提醒市民,对于来历不明的电话要谨慎,内容涉及到钱款、银行账户的,应拒绝交谈,以免上当受骗。若有任何疑问,要及时拨打110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