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造福一方固边防 涌现大批先进个人

07.10.2014  13:0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火箭农场出了个名人叫付江录,他几十年帮助少数民族兄弟发展的事迹,不仅在当地广为流传,还被拍成了兵团首部微电影,今年国庆节前在兵团放映。

  而在最遥远的第十四师一牧场里,“喜喜连长”张永进多年来视少数民族职工如亲人的事迹更是传遍昆仑山。

  把驻地当娘家、视少数民族为亲人的传统,自兵团成立一直延续至今,涌现出梅莲、姜万富等一大批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与集体,成为巩固边防、造福一方的佳话。

   创业时期是“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

  兵团成立时,毛泽东同志曾说:“你们要为新疆各族人民多办好事,不要与民争利,要坚持民族团结。”在成立之初,兵团充分考虑到各族人民的利益,将团场连队驻扎在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禀赋较差的风头水尾、沙漠边缘、边境一线,承担起“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的任务。

  因为选择在自然环境恶劣、资源条件差的地方扎根创业,兵团成立之后面临诸多困难。职工群众住地窝子,忍受贫困与饥饿,但仍然不忘支持帮助地方发展。据1964年的统计,当年兵团抽调约5000名干部支援地方工作,为各族人民培养农业技术干部1.1万多人,将已开垦的200多万亩耕地让给地方群众耕种。兵团还免费救治各族群众100万余人次,无偿为群众代耕、代播、代收,赠送和交换各种优良品种作物种子,赠送各种大小农具,为各族群众修建住宅、学校、电影院,修建的水渠也与周边群众共享。

  1964年至1965年,兵团每年拿出800万元资金,有计划、有重点地帮助17个县市的87个公社进行农田规划,支援地方“五好新村”建设。1963年至1966年,兵团共投资2390.95万元,新开条田174.5万亩,新修渠道91公里,修建水利设施2066座,修建公路296公里,修建民房2.6万平方米。这些举措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恢复发展时期是“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

  20世纪90年代,兵团在每年固定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同时,还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学习活动以及政策理论再教育,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树立了一大批民族团结先进典型。

  九师连队卫生员梅莲20年如一日,翻山越岭,顶风冒雪,忠实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为山区少数民族牧工和牧民送医送药;三师叶城二牧场卫生院院长姜万富43年间走遍牧场的沟沟坎坎,在大山深处与各族群众结下深厚友谊;中蒙边境团场六师北塔山牧场医生李梦桃行走26万公里,救治2万多人次,被誉为“哈萨克族人民的好儿子”。

  自1982年以来,兵团先后召开了6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大会。截至目前,兵团已有30余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国务院和国家民委的表彰,有233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和437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自治区和兵团的表彰。

   新时期是“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

  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团场发展经济、共享改革成果,2012年4月,兵团出台《关于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召开兵团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会,举全兵团之力扶持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这些团场与兵团同步实现小康。方案实施以来,兵团已累计投入资金56.25亿元,实施项目365个,使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疆和兵团时指出,兵团在新时期要发挥“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作用,这对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回顾兵团艰苦创业、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的光辉历程,人们坚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兵团必将在增进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中做出更大贡献。(记者 王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