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新铺中心小学大力推进学生阅读改革

24.11.2014  14:34

  去年,蕉岭新铺中心小学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将原有的学校图书室修葺一新,并捐赠了5000本书和电子图书资源,重新命名为启卉书屋,而新铺中心小学也趁着这阵春风,大力推进学校学生的阅读改革。如今,这里的孩子至少每年能读50本书,在知识海洋中,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生活发生了变化。

  ●本报记者  何碧帆

  乡村落成全省首家启卉书屋

  近日,记者来到蕉岭新铺中心小学。走进启卉书屋,适逢该校503班的学生正在上阅读课。宽阔的图书室里,前后墙壁用大型壁画装潢,充满孩童气息。前方是五排图书架,上面整齐排列着各种类型的书,有童话、故事、科幻小说、校园文学、少儿名著,儿童文学等,都是孩子们喜爱的书籍。在书架前排的彩色座椅上,孩子们不时还做着笔记。旁边的电脑桌上,还有几个孩子通过电子图书馆查找图书信息,看得入神。

  校长徐运松告诉记者,2013年,适逢南方都市报、腾讯公益基金和深圳少儿图书馆合作,在全省建立一批启卉书屋,让农村孩子们能读上好书,拓宽视野。经过一番争取,蕉岭新铺中心小学幸运成为广东省第一家启卉书屋。启卉书屋建成后,学校原有的图书资源加上捐赠的5000本书,藏书达30000本。中心小学有学生近700人,人均图书40多本。

  徐运松告诉记者,农村学校的图书室多由“撤点并校”前的各图书室资源组成,书籍旧不说,孩子们缺乏有效的阅读机制管理,农村家长也不重视这方面的投入,再加上目前农村的孩子多是留守儿童,以本校为例,留守儿童就占了二分之一,很多农村孩子一年下来也读不上几本好书。他说:“现在有这么好的图书资源,如果不能物尽其用,实在可惜。”于是,在校长的支持下,中心小学进行了一系列针对学生阅读的改革。

  轮换阅读保障资源有效利用

  从启卉书屋落地开始,中心小学为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需求,每星期固定有两节阅读课。503班的陈丹文同学说:“每星期老师会从启卉书屋拿出几十本书,每个人都发一本,这些书课堂上看不完,可以登记一下,带回家去看,想看多久都可以。”教导主任陈利君告诉记者,每星期各班领回去的图书都会进行轮换一次,这样就有效保证了各班阅读资源的均衡和有效利用。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开展“阅读之星”评比活动,同时为了检查孩子们阅读的质量和成果,老师们每个星期还会布置一些阅读作业,让孩子们写读后感和体会,写得好的还张贴到学校公告栏里,以此鼓励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学校每年寒、暑假坚持开展“读一本好书”的活动,“受到嘉奖的孩子不仅能够上榜,往往还能获得奖品,而奖品还是书。”徐运松校长笑言。

  阅读氛围影响孩子成长

  “我们的出发点不是想让孩子通过阅读提高成绩,只是想让农村的孩子能多看一点书,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但很多孩子却因活动的深入开展、阅读面的不断扩大而在悄悄改变着。”陈利君老师坦言。教六年级的钟红老师告诉记者,他们班上有个留守儿童小心依,从惠阳转学过来后很不适应,也不喜欢读书。“她家里条件不好,父母在外打工,她要帮爷爷奶奶干活,没有看书的条件。”然而,受学校阅读氛围的影响,小心依不仅爱上了看书,作文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

  在老师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601班的小心依。心依有些害羞,微笑着低头不语。但当记者问她喜欢什么书时,她马上抬头大声应答:“我可喜欢读书了。杨红英的《笑猫日记》,20多本我都读完了。”“这么厉害?那你一星期能读一本书吗?”记者问。小心依笑了:“我一天就能读一本。”班主任钟红告诉记者,像心依这种阅读速度快的,一年能读一两百本书。现在学校的孩子已经养成了爱书看书的好习惯,他们自发从家里带书过来大家换着看。学校老师订阅的期刊、书本,也习惯放在办公室的角落里,让孩子们有需要就自己来取。

  徐运松告诉记者,现在全校已基本形成读书、爱书的氛围,他们准备下来在每个班级都建立一个图书角,让孩子们的阅读世界更加精彩!

  记者手记

  农家书屋需要有效的运作模式

  近日,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社有关调查指出,城乡少儿阅读资源失衡的问题非常突出,30%的城市小读者拥有80%的儿童读物,70%的农村小读者只拥有20%。 而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我市很多农村孩子一年也读不了几本儿童读物。正如徐运松校长所言,家长不重视、农村阅读资源不足、书籍陈旧,这些都是原因。然而,最重要的还是意识不到位。资源不够可以发动社会捐书,但要使书真正读起来、用起来,这就难了。

  近年来,我市几乎在大多数村落都建立了农家书屋,但因为缺乏有效的书屋运作管理的模式,一些书屋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许,我们可以借鉴新铺中心小学的经验,让学校与书屋绑定,详细规定开放时间、确定专人管理、开设阅读课,让有限的图书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真正让农村孩子受益。

  (何碧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