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人物】新闻路上的“追梦者”——访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新闻1111班梁珏媛
眼前的这个女孩,穿着红色外套、牛仔裤,脚踏一对皮靴。她很健谈,盘坐在石凳上和我们聊了两个多小时,一口标准流利普通话,一边说话,双手一边还不时比划着。
她是梁珏媛,文学院新闻1111班学生,曾任新闻1111班副班长和新闻学生党支部副书记,现任“双百”人文社科班班长。她获得过2012年广东海洋大学中文演讲比赛冠军、2011年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新生杯辩论赛亚军和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三等奖等荣誉,2014年,她获得了国家奖学金。
我想做一个新闻工作者
梁珏媛说自己的性格比较外向,喜欢与人打交道,喜欢聊天。在她看来,当记者能有很多机会与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接触,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职业。所以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她选择了新闻专业。
“要成为一个新闻记者你不能只是说说而已啊,你口才要好啊、思维能力要强啊、胆量要大啊……”梁珏媛笑了,“怎样能锻炼这些能力,我就做什么。”
梁珏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准备辩论赛的时候,梁珏媛和队友每天晚上都要碰面讨论,“查找辩题资料,建立己方观点,找论据支持,想好己方问题,揣测对方观点及问题”她说,“这些都是极其花时间和功夫的,但我乐此不疲”。梁珏媛觉得这个过程对她来说有很大的帮助,锻炼了她的逻辑思维和临场应变能力。
演讲比赛前几天,梁珏媛会到阳台大声背诵稿子,经常会被其他宿舍的同学调侃:“爱国青年,又在背稿?”“是啊,来给我当观众点评一下”她干脆把大家拉过来当观众,模拟在舞台上的感觉。练习的时间长了,嗓子又痛又干,她只能不断喝热水来缓解。
梁珏媛采访过国家女子高尔夫球的队长黎嘉韵、大运会第100棒火炬手王慧仪和广州市荔湾区的残联主席。“感觉很好。我觉得采访对我来说不算是一个问题,就是不要把采访看成是一种任务,聊天的过程最主要就是宾主尽欢嘛” 梁珏媛双手做出向两边摊开的动作,“采访的氛围好,被采访对象有很多话说,我们作为记者对他就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少不了的,学理论就就必须多读书。然而,这有点为难活泼的梁珏媛。她太活跃,有时候感觉自己真的坐不下来。在老师赵国政多次指出她的这一不足之后,梁珏媛开始有意识地改变。她说,有时候翻书翻不到两页就坐不住了,这个时候她会深呼吸,心里想着“我需要看书来静一下心”。这样做刚开始虽然有点难受,但终究是奏效了。她很感谢老师点醒了自己。
当被夸到普通话很标准时,梁珏媛一脸兴奋,“是吗?谢谢!”她是地道的广州人,但是从小开始父母就要求她认真学拼音,所以,她不喜欢不咸不淡的“广普”。从小学开始,凡是发现好的文章她都会拿来朗读,比如杂志、作文书里的文章,她坚持通过这种方式练习自己的普通话。“现在看到好的文章,只要有空我还是会去朗读” 梁珏媛说。
我的学习“秘籍”
当被问到有什么学习“秘籍”时,梁珏媛想了想,蹦出几个字:“就是不逃课!”一下子把自己都逗乐了,接着与我们相视而笑。她说除了不逃课之外,还要会听课。梁珏媛坦承自己不能保证每堂课45分钟都100%精力集中,所以她认为有必要提前做好预习,知道难点和自己想了解的重点是什么,有重点的去听课,把不懂的东西在课堂弄懂。然后她给我们讲了老师给他推荐的读书方法,那就是找到对自己有用或者有启发的内容,记下来,去粗取精,复习的时候,只要看自己的记录的内容就行了,就不用一页一页地去翻。
梁珏媛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多,几乎每天下课后就会去图书馆的自修室。她喜欢自修室,因为周围的人都在刷刷地看书,学习的氛围很好,给了她高三时候的感觉。梁珏媛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独立完成每一次作业,“我想做一件事情,我就会把它做好,我不希望别人在我做完之后说,怎么弄成这样子啊”她说其实自己很累,但是能够坚持,只要一咬牙坚持下去,完成好每一件事,那种成就感让她很满足。“如果随便应付了事,哪怕做完了也不开心。
我对“双百班”感情很深
自担任双百人文社科班班长以来,梁珏媛就与这个集体风雨同行,深深融为一体了。在她看来,这是个很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梁珏媛回忆起自己在大一时组织第一届双百读书交流大会,大会进行过程中会场突然停电,活动一下子僵在那。作为班长,梁珏媛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台救场,她和一个班委一连唱了两首歌。唱完歌,还没来电。马上班里有一个同学又发起了一场小游戏,游戏结束,电也来了。“我们之间的默契配合当时感动了很多人,这也让我更深刻体会到团结的力量。这是一个很有爱的集体,我对这个集体感情很深”梁珏媛说。
(新闻主编:翁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