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千帆方成膏,细说普洱茶膏的千年秘密

30.08.2017  11:53

   什么是普洱茶膏

  “膏者,脂也。凝者曰脂,释者曰膏”,这是《说文解字》对于膏字的解释,中国古代称心尖的脂肪为“”,“”又被专指物之精华。

  再后来,古代的中医们将动物或者植物提炼出的最具价值的东西称为膏药。

  按照制作工艺及特性,普洱茶膏简单来说就是普洱茶的精华。

  (古时的茶膏)

   唐朝:茶膏的身世之谜

  茶膏最早出现有准确记载的年代是在唐朝。

  唐代的制茶工艺主要以蒸青饼为主,所谓的蒸青饼就是经过“采茶、蒸茶、捣茶、拍茶、焙茶、存茶”来制作茶饼。在空气氧化的作用下经过反复蒸、捣、拍渗出的茶汁形成了膏化现象。

  (唐代制茶工艺流程图)

  陆羽在《茶经》中多次提及这种“”,在唐朝茶饼含膏量的多少也是检验茶叶质量的重要标准。

  “茶膏”一词正真出现是在陆羽之后一百多年后的南唐时期。

  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建州就曾将茶膏进贡皇室,关于这一事件清朝文人吴任臣经过详查史料后在其所著《十国春秋》中有详细记载,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

   宋朝:文青皇帝和他的“特别实验

  到了宋朝随着茶文化的繁荣茶膏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朝人对于茶膏的探究可谓孜孜不倦。

  公元960年北宋第一位茶著作者陶谷在其所撰写的《茗荈录》中就首次记载了两种茶膏产品的具体名称“玉蝉膏”和“缕金耐重儿”。

  之后宋朝更是出现了一位“超级茶人”——“文青”皇帝宋微宗赵佶。

  宋徽宗深研《茶经》,鉴于对《茶经》中所提及“”的不断探究,经过反复试验,赵佶在其所著的《大观茶论》中首次提出了茶膏的鉴别方法:“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说茶饼的表面如人的面目,如果表面含的膏状物质较多、表面纹理不明显,这样的茶饼才是好茶。

  (宋徽宗赵佶)

  除了鉴别之外宋朝人也已经开始通过反复压榨的方式来制作茶膏。

  公元1186年,宋代赵汝砺所著的《北苑别录》中就第一次详细的记载了茶膏的制作工艺(原文节选):“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

   清朝:皇室为普洱茶膏正名

  清代的茶叶发展是继中国唐宋之后的又一个顶峰。清雍正七年,清朝政府在云南普洱设立普洱府,管理六大茶山等地,云南的普洱茶膏也开始进贡朝廷。

  但当时云南普洱茶膏还采用大锅熬制的方式制作,存在口味、营养上的各种缺陷。

  为了提高茶膏品质,公元1729年雍正皇帝开始在宫内设立“御茶房”在借鉴宋代茶膏制作工艺基础上,以名贵的花梨木为碳,玉泉山山泉水为介质,经过186道工序72天制作茶膏。这一时期御茶房制作的茶膏也代表着历史上茶膏制作的最高水准。

  宫中御制,普洱茶膏受到贵族推崇。公元1765年,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将普洱茶膏的醒酒、养胃、生津等“药用价值”纳入其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

  (赵学敏和《本草纲目拾遗》)

  清朝皇室对普洱茶膏一直都情有独钟。公元1793年,乾隆皇帝八十寿辰之际,其曾将普洱茶膏作为“国礼”通过马嘎尔尼转赠英王乔治三世。这份“国礼”至今仍被保存在大英博物馆。

   现代:科技普洱让茶膏焕发新活力

  历史沉浮,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王朝覆灭清宫普洱茶膏制作工艺也随之失散民间。茶膏的发展一波三折,直到2004年鲁迅收藏的三克清宫普洱茶膏在广州获拍,普洱茶膏才重新引起社会关注。

  此时国内部分科研机构及商家开始追溯普洱茶膏历史,对普洱茶膏的医学养生价值和制作工艺等进行研究实验。这其中云南茶膏茶业有限公司对茶膏的研究早已经走在了这些企业的前列。

  (町花雨普洱茶膏的现代化生产工厂)

  翻阅古籍复原清宫72天186道茶膏制作工艺,运用国家专利技术剔除茶叶中农残和重金属,更丰富的口感,一撕一泡3秒喝好茶的便捷喝茶方式,更时尚的包装设计,更高的性价比。经过十多年的风雨前行和不断探索2016年云南茶膏茶业有限公司终于推出了“町花雨”品牌系列普洱茶膏让茶膏真正走入了百姓家。

  千年过去茶膏的故事仍在继续,对町花雨生产者云南茶膏茶业有限公司而言千年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一款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时尚的茶,古老和新颖之间的碰撞,传统与时尚的结合,町花雨正在用新科技和新思维将古老的茶膏换发出新的活力。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拨打投诉热线:0512-85889237 投诉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来源:中国网

编辑: